第十三章:思潮激荡

    长洲岛的盛夏,闷热如同巨大的蒸笼,连珠江上吹来的风都带着黏稠的湿气。白日里,操场上口号震天,枪械与装备碰撞发出金属的铿锵,汗水砸在滚烫的土地上,瞬间蒸腾无踪。然而,当夜幕降临,熄灯号悠长的余音消散在潮湿的夜空,另一种无声却更加激烈的“战斗”,便在营房的角落、在芭蕉林的阴影下、在借着月光偷偷阅读的字里行间,悄然展开。这是思想的交锋,是灵魂的碰撞,是塑造黄埔灵魂的真正熔炉。

    谢文渊感觉自己正身处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漩涡之中。政治课上闻所未闻的理论,周恩来主任那些振聋发聩的演讲,如同在他封闭已久的精神世界强行打开了数扇窗户,刺目的光线和喧嚣的风声一齐涌入,让他既感兴奋,又难免晕眩和无所适从。

    同队的王启明(化名),那个来自湖南、眼神里总闪烁着探究光芒的青年,成了他思想上的第一个引路人。王启明似乎读过很多“禁书”,对时局的见解也往往比旁人更为尖锐和深刻。在一次夜间秘密的交谈中,他压低声音对谢文渊说:“文渊,你看这军校里,表面上一片革命气象,可内里,思潮派别,暗流涌动啊。”

    谢文渊心中一凛,不由问道:“派别?”

    “不错。”王启明目光扫过四周,声音更低了,“粗略分之,有信仰孙文学说、坚持纯正三民主义的一派,他们多是国民党的忠实信徒,认为三民主义足以救中国,强调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另一派,则更倾心于马克思主义、工产主义,认为只有彻底的接机斗争和社会革命,推翻一切剥削制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平等与解放,他们多在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这是当时黄埔校内左派学生组织的一个概括性代称,实际名称或有不同)中活动。”

    谢文渊沉默了。他想起了那本让他心惊肉跳又忍不住反复翻阅的《马列宣言》节选本,想起了里面“消灭私有制”、“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那些石破天惊的语句。这与他自幼接受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与父亲那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情怀,差距何止千里。

    “那……我们该如何自处?”谢文渊感到一种深切的迷茫。

    王启明叹了口气:“这正是考验人的时候。有人随波逐流,有人固执己见,也有人……在思考,在辨别,在寻找真正能救中国的道路。文渊,你从湖北来,一路见闻,感触当比我更深。你觉得,是温和的改良能铲除吴家墩那样的地主,能赶走盘踞在中国的列强,还是需要更彻底的……革命?”

    “彻底的革命……”谢文渊喃喃道,眼前浮现出母亲咳血的面容,吴家管事狰狞的嘴脸,还有逃难路上那累累的白骨。一股混杂着痛苦与愤怒的情绪在他胸中翻涌。温和?改良?那些压在底层民众身上的大山,何曾给过温和的机会?

    思想的激荡并非仅仅停留在私下交谈。在政治部的组织下,军校里常有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往往极具争议性,如“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还是封建主义?”、“土地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军队是否应该保持政治中立?”等等。

    谢文渊曾亲眼目睹一场关于“中国革命前途”的激烈辩论。一方同学引经据典,论证三民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道,强调国民革命的全民性,反对过于激进的接机斗争;另一方则慷慨陈词,以大量农村凋敝、工人受苦的事实为依据,指出不彻底推翻封建地主和官僚买办阶级,不实行土地革命,就不可能真正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革命便有夭折的危险。

    双方唇枪舌剑,引用的理论、列举的数据,许多都超出了谢文渊的知识范围。他坐在台下,如同一个闯入巨人国度的侏儒,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他发现自己过去那种基于个人遭遇和朴素情感的“革命”认知,是多么的片面和苍白。革命,不仅仅是拿起枪杆子,它背后是无比复杂和深刻的社会矛盾、阶级关系和理论斗争。

    这种思想上的分裂,有时甚至会影响到日常的训练和生活。不同思想倾向的同学之间,虽表面上仍维持着同窗之谊,但私下里的疏离感、甚至偶尔因观点不合而引发的争执,也时有发生。谢文渊性格内敛,不喜争辩,更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沉默的观察者和思考者。他既被工产主义那种彻底改造社会的宏伟蓝图所吸引,又对其中激烈的反传统和接机斗争学说感到本能的迟疑;他认同三民主义中民族独立和民权自由的目标,却又觉得其某些部分在面对中国积重难返的沉疴时,似乎显得有些……无力。

    这种精神上的撕扯和求索,比任何体能训练都更消耗心力。他常常在深夜无法入睡,望着窗外长洲岛稀疏的星斗,思绪万千。父亲谢明远若在世,会如何看待这些纷繁复杂的主义?他会选择哪一条路?母亲只期望他“活下去”、“堂堂正正”,可在这大时代里,究竟怎样才算“堂堂正正”?是忠于某一个党派,还是忠于自己的良知和对国家前途的判断?

    他唯一能确定的是,那个只知圣贤书、只晓个人恩怨的旧我,正在这思潮的激荡中加速瓦解。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和文章,无论是三民主义的阐释,还是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甚至是无政府主义的一些主张,他都努力去理解,去思考。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在这历史的十字路口,做出自己的选择。这不仅关乎个人的前途,更关乎他手中即将掌握的枪,最终会为谁而鸣。

    月光下,他再次摩挲着那方紫石砚,冰凉的触感让他纷乱的思绪稍稍沉淀。砚台无言,却仿佛承载着千年文脉的厚重。在这新旧思潮猛烈碰撞的黄埔军校,他,谢文渊,这个从荆楚大地走来的青年,正经历着一场远比军事训练更为深刻、也更为痛苦的——灵魂重塑。(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荆州,荆州!不错,请把《荆州,荆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荆州,荆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