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三十年(1941)七月的太行山,热浪蒸腾。谢文渊站在新构筑的防御工事前,望着眼前纵横交错的壕沟和密布的铁丝网。这场持续两个月的反扫荡,让根据地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锤炼出一支更加坚强的队伍。
“科长,统计出来了。“李大山拿着笔记本,声音低沉,“这两个月,利剑分队阵亡九人,重伤十二人。群众伤亡...超过三千。“
谢文渊闭上眼睛,那些牺牲队员的面容在脑海中一一闪过。最让他痛心的是年仅十七岁的小刘,为了掩护群众转移,抱着炸药包冲向了日军坦克。
“伤员安置得怎么样?“
“轻伤员已经归队,重伤员都转移到后方医院了。“李大山顿了顿,“林医生说,药品快用完了。“
这时,通讯员飞奔而来:“科长!首长请您立即去司令部!“
司令部里气氛凝重。墙上挂着一张巨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敌我态势。让谢文渊意外的是,除了首长等根据地领导外,还有几个穿着国民党军装的军官。
“文渊同志,来得正好。“首长招呼他上前,“这几位是第二战区派来的观察团。“
为首的中年军官向谢文渊敬礼:“第二战区参谋处上校副处长,赵永明。久闻谢科长大名。“
谢文渊还礼,心中却充满疑惑。国共合作以来,双方虽然表面一致抗日,但实际很少往来,更别说派观察团到八路军根据地了。
“赵处长远道而来,有何指教?“
“指教不敢。“赵永明笑容可掬,“奉阎长官之命,特来学习贵军的游击战术。“
接下来的会谈中,赵永明对八路军的战法表现出极大兴趣,问得十分详细。但谢文渊注意到,他带来的几个年轻军官一直在暗中记录根据地的布防情况。
会谈结束后,谢文渊特意留住首长:“我觉得这个观察团有问题。“
首长点头:“总部也发来警告,要我们提高警惕。但目前国共合作抗日是大局,不能轻举妄动。“
当晚,谢文渊召集利剑分队骨干开会。
“从现在起,加强对观察团的监视。“他下达命令,“特别是他们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林婉茹提出不同意见:“这样会不会影响统一战线?“
“非常时期,谨慎为上。“谢文渊态度坚决,“我们不能拿根据地的安全冒险。“
三天后的深夜,监视小组报告了一个重要情况:观察团的一个军官偷偷溜出驻地,在村外的土地庙与人接头。
“看清楚是什么人了吗?“
“太远看不清,但对方穿着便衣,动作很专业。“
谢文渊立即带人赶到土地庙,但接头的人已经离开。在神龛下,他们发现了一个隐藏的纸条,上面用密码写着一行字:
“三日后,子时,南山口。“
“是日军惯用的密码。“林婉茹破译后脸色大变,“观察团里果然有内奸!“
谢文渊沉思片刻:“将计就计。“
三日后子时,南山口静得出奇。谢文渊带着利剑分队埋伏在两侧山坡上,静静等待着。
“来了。“李大山低声报告。
月光下,几个黑影鬼鬼祟祟地出现在山口。为首的正是观察团的赵永明。
“赵处长,这么晚出来赏月?“谢文渊从暗处走出。
赵永明吓了一跳,强作镇定:“谢科长?真巧啊...“
“不巧。“谢文渊冷笑,“我在等你和你的日本主子。“
话音刚落,四周亮起无数火把。利剑队员们将赵永明等人团团围住。
“谢文渊!你这是什么意思?“赵永明色厉内荏地喊道,“破坏统一战线,你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担得起。“首长从人群中走出,“赵永明,或者该叫你山口永明?你真以为我们查不到你的底细吗?“
赵永明脸色瞬间惨白。
审讯在司令部秘密进行。在确凿证据面前,这个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多年的日本特务终于交代:他的任务是摸清八路军总部的位置,为日军下一次扫荡指引目标。
“好险...“首长擦着冷汗,“要是让他们得逞,后果不堪设想。“
“这说明日军正在准备更大规模的扫荡。“谢文渊分析道,“我们必须提前准备。“
接下来的日子里,整个根据地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战备工作。群众被组织起来挖掘地道,构筑地下医院和仓库;部队加紧训练,储备弹药粮草;民兵则开展地雷战训练,准备用土地雷迎接来犯之敌。
谢文渊把主要精力放在完善根据地的预警系统上。他在各个制高点设立观察哨,用旗语和镜光传递信号;在主要道路上埋设地雷,布设陷阱;还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准备增援受威胁的地区。
这天,他正在检查新建成的地下指挥所,林婉茹匆匆找来:“文渊,你看谁来了!“
指挥所外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是老周!这位老交通员比上次见面时消瘦了许多,但眼神依然锐利。
“老周!你怎么来了?“
“总部派我来送重要情报。“老周从怀里掏出一个油纸包,“日军调动了第五、第六两个师团,配属一个坦克联队和一个飞行大队,准备在一个月内彻底摧毁太行山根据地。“
情报在司令部引起震动。这是抗战以来日军对根据地发动的最大规模扫荡。
“硬拼肯定不行。“谢文渊在作战会议上直言,“我们必须改变策略。“
“你有什么想法?“
“让开大路,占领两厢。“谢文渊在地图上画出几个箭头,“主力跳到外线作战,内线留小部队坚持。同时发动全区破袭战,让鬼子首尾不能相顾。“
计划得到一致通过。各部队立即开始准备,群众也行动起来,实行彻底的“空舍清野“。
一个月后,日军扫荡如期开始。这一次,他们采取了更加狠毒的策略——“梳篦战术“,像梳子一样一遍遍梳理根据地,见人就杀,见房就烧。
但让他们意外的是,根据地几乎空无一人。群众早就转移到了深山密林,粮食也藏得无影无踪。日军得到的只是一座座空村,一口口被填埋的水井。
“八嘎!“日军指挥官气得暴跳如雷,“把山给我烧了!看他们能躲到哪里去!“
大火在太行山蔓延,浓烟遮天蔽日。但就在日军忙于放火时,谢文渊率领利剑分队开始了反击。
他们专挑日军的指挥系统和后勤补给下手。今天炸毁一个弹药库,明天袭击一个运输队,后天又端掉一个指挥所。日军被搅得焦头烂额,却始终抓不住八路军主力。
这天,谢文渊小组发现了一个重要目标——日军的野战医院。
“打不打?“李大山问。
谢文渊观察着医院的布局。这里守备森严,但有一个致命弱点——设在一条小河旁边。
“不打医院,“他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我们打他们的水源。“
当夜,利剑分队在上游投放了特殊药剂。这种用当地草药配制的药剂无色无味,但能让人腹泻不止。
第二天,整个日军野战医院乱成一团。士兵们上吐下泻,连医生护士也未能幸免。趁此机会,谢文渊带人突袭医院,缴获了大量药品和医疗器械。
“这下可解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林婉茹看着满载而归的队员们,欣喜地说。
但谢文渊脸上却没有喜色。通过审讯俘虏,他得知了一个更可怕的消息:日军准备使用毒气。
“立即通知各部队做好防毒准备!“他下令,“同时向上级报告这个情况。“
毒气的威胁让根据地的处境更加艰难。但军民们没有屈服,他们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辣椒水解毒,用土办法制作简易防毒面具。
这天,谢文渊在巡视阵地时,看见一个老大娘正在教孩子们用浸过尿的布条做防毒面具。
“老人家,辛苦您了。“
老大娘抬起头,满是皱纹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谢科长,俺们不怕。有小鬼子在,俺们就跟他斗到底!“
望着这些在苦难中依然保持乐观的群众,谢文渊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中国不亡的希望所在,是任何敌人都无法征服的力量。
一个月后,日军的扫荡终于以失败告终。他们付出了惨重代价,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而八路军和根据地群众,在这场血与火的考验中变得更加坚强。
庆功大会上,首长动情地说:“这次反扫荡的胜利证明,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
晚风中,谢文渊和林婉茹并肩走在山路上。远方的太行山层峦叠嶂,在夕阳下显得格外壮丽。
“接下来有什么打算?“林婉茹问。
“整训部队,总结经验。“谢文渊望着远山,“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我们要准备迎接更残酷的战斗。“
“只要军民团结,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暮色渐浓,根据地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暗夜中的星光,虽然微弱,却永不熄灭。在这铜墙铁壁之后,一个民族正在苦难中成长,在战火中新生。(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