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纯道:“目前在第二波征服的区域,留下了两个军,四个师,还有大量的襄人部队,足够应付一般的麻烦,即使有大的变故,国内的部队随时可以调过去。”
裴度赞道:“陛下的这个设计很好,郡、领两级的襄人部队负责解决日常的小麻烦,朝廷的部队全部用作机动作战,可以处理大的变故。”
李纯道:“用襄人有两个好处,一是他们去了夷人地区以后,就是朝廷放在那里的家丁,帮我们看住基本盘;二是他们以后全部迁走以后,国内留下的空间可以给华人占据发展。”
崔群接上这个话题:“目前已经迁走不少襄人,有的襄人把土地房屋卖给了汉人,还有的由朝廷托底收购,这些土地一直窝在地方官府手里也不妥,是不是该分给一些无地农民了。”
李纯问裴度:“裴爱卿是什么意见,你觉得该无偿分给那些无地农民吗?”
裴度摇摇头:“臣发现,不管朝廷怎么努力,总是不停的出现无地农民,从朝廷大规模开发襄人地区至今,光是东北两个道就至少移民4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无地农民,没想到后面,又出现了很多无地农民。”
李纯道:“朕还让纪奎下去暗访一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错误的思想,就是他穷他有理,他穷朝廷就应该照顾他。有的农民甚至把土地卖掉,得到的钱挥霍掉,然后以无地农民的名义,向官府申请要地,朝廷有多少地也不够这样折腾!”
崔群也叹道:“人穷不是没有原因的,有的是时运不济,有的就是好吃懒做、沾染恶习,朝廷分给他多少地,早晚都会败光。”
裴度接着说:“普通的穷人和这些有恶习的穷人混在一起,还不好区分,不管也不行,他们会骂官府偏向富人、不管穷人。”
李纯又提起另外一个话题:“你们应该发现,有些居民住在深山老林和黄土沟壑中,那里自然条件较差,这些农民广种薄收,又破坏了原来的森林植被,水土流失严重。这次朕计划把这些人分批迁出来,搬到襄人腾出的地方,把官府手中的土地分给他们一些,既是改善他们的生存环境,也算保护自然环境。”
两个人自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保护自然环境的意义,但是很支持通过搬迁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
李纯又说:“这些年襄人不断的往外迁移,官府也会持续托底收购他们卖不掉的土地,这些土地一部分无偿分给搬迁出来的农民,剩下的就半价卖给无地的农民。”
崔群说:“陛下说的半价卖给无地农民的事,以前刘光颜干过,倒是可行,这样他们就会珍惜一些。”
裴度则说:“如果有的无地农民没钱买地怎么办,他们有钱也不会受穷。”
李纯道:“没钱买地有两个办法,一是先向官府赊欠,每年多交一倍的田赋,多交的就算还欠款,什么时候还完,什么时候再给他们办地契。二是继续受穷,朝廷不当这个冤大头。”
崔群说:“几千年来,土地问题都是大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生变,真是个麻烦事。”
李纯宽慰道:“这些年工商业发展迅速,吸纳了不少人口,襄人要全部迁出去,至少还要五六年,到时候朝廷就不再管分地的事,半价的地也没了,没钱就去打工去,不用都窝在土地上。”
崔群说:“既然陛下明确方向了,中书省将带着农水部开始处理此事,明年开春就开始启动移民搬迁。”
又过了两日,范希朝带着韩泰来入宫觐见,请示关于襄人部队组建和第三波征服行动的事。
礼毕后,范希朝先说:“陛下,按照计划,朝廷要在元和22年春进行第三波征服行动,过了春节就要组建新的襄人部队,不知陛下打算要组建多大规模少个团?”
李纯这段时间已经在考虑这个问题,就说:“按照朕的规划,第三波要征服的的区域可以再组建三个路加8个郡,其中多出的8个郡将穆庭路补全。三个路初期还按12个郡来筹备,这样就有44个郡,所以第三波要组建44个襄人团。”
韩泰接上话说:“陛下,按照臣的理解,羌戎族群再组建8个团,新罗、扶桑再各组建12个团,扶余族群组建12个团,不知是否妥当?”
李纯道:“就是这样,原则上一个族群一个路,扶桑和新罗族群人数比较多,搞两个路,这样夷人地区正好搞十个路。”
范希朝说:“扶桑和新罗前面安置在天竺,后面又全部安置在欧洲,这样他们相隔甚远,其实是分割开了,以后襄人不得出路,其实就等于分成两个族群了。”
李纯道:“对,就是要这个效果,这样襄人就会被分成十个小族群,他们人数少,无力单独控制住一个路,必须要依靠华夏族来撑腰,华夏民族只需要较少的人过去镇场子就行。”
韩泰又问:“关于第三波征服行动的兵力怎么配备?朝廷准备派出多少人过去?”
李纯道:“这次镇胡军、镇蕃军、镇辽军三个军全部参战,镇东军、镇罗军也要参战,总共就是5个军加上44个团,大概在28万多人。”
韩泰继续问:“那大体的作战方向怎么区分,陛下明确以后,我们军事部好做方案。”
李纯道:“大体的方案朕已经想过了,镇胡军、镇蕃军从河西走廊过去。经瀚海路抵达乌拉尔河一线,从那里向西发动攻击。镇辽军乘船到达宏威府(巴士拉),然后在抵达亚尼郡,从陆上进攻拜占庭,镇东军在拜占庭南部沿着海岸线向西推进,两军协作打下拜占庭,然后再继续向西推进。镇罗军比较特殊,他们要从索木城乘船向南,绕过非洲后,从侧后进攻伊德利斯,再进攻欧洲西部沿海几个国家。”
韩泰说:“好,我们军事部后面按照陛下的意思制定一个作战方案,再请陛下审核。”
范希朝则说:“从索木城的路线,目前都没走过,还需要提前探明一下。”
李纯道:“范爱卿怎么忘了,今年三月份的时候,朕就派敖天润带人出去探索海上航线,其中就有军事部的人员,他们就是专门探索从天竺到伊德利斯的海上航线的。”
范希朝恍然大悟:“想起来了,看来那时陛下就已经筹划从后方派兵袭击伊德利斯和法兰克等国。”
李纯道:“他们乘坐的是蒸汽轮船,虽然路上耽误事,估计一年左右可以回来,大概也就是明年上半年就能回来,到时候军事部的人员带着镇罗军的人员再熟悉一下航线,元和22年发动进攻完全没有问题。”
范希朝又说:“为了稳妥起见,臣建议还是要留一些预备队。”
李纯道:“朝廷除了参战五个军以外,还有十个师,这些师都可以作为预备队,到时候还是你指挥第三波作战,你看着调配。”
范希朝带韩泰走了以后,眼看就要过年了,短期内也没啥大事,李纯就暂时放松一段,陪着家人安心准备过年。
进入元和二十年二月,军事部展开了第三波襄人团的组建和训练工作,由于前面已经搞了两波,都已经轻车熟路。借着组建襄人团的机会,一大批汉人军官出任襄人团的团营军官,又有不少军官得以晋升。
留在国内的几个襄族,看到出去混的襄人们总体不错,心思也都活泛了,继续不断地向外的迁出,只有扶余族要等到第三波征服以后才有地盘,暂时还只能呆在国内。
最早迁出的僚越、骆瓯、契胡三个族群,由于启动比较早,从元和17年下半年就开始持续外迁,已经有一半多的居民迁到国外。他们迁走时基本都办理了准迁证,将户口也迁到新的居住地,将国内的土地和房屋大都卖给了汉人。
汉人们借着土地房屋便宜的机会,不断地向襄人地区迁移,在那里置业发展。这样,就形成了两个迁移潮,一个是襄人迁往国外,一个是汉人迁往襄人地区。
那些生活环境恶劣的居民,这次也借着朝廷的好政策,可以迁出深山老林、沟壑荒坡,到襄人地区选择合适的地方居住,按照人口数量分配土地,既改善了生存环境,也增加了襄人地区的汉人数量。
比较有争议的是无地农民的买地,无地农民认为,自己属于穷困阶层,需要朝廷照顾,应该按照人口无偿分配土地。那些买地的汉人认为,自己是全款买襄人的地,这些人却可以半价买地,非常不公平,提出异议。
争议提交到朝廷以后,朝廷仍坚持原来的政策,但是要求各地加强无地农民资格的认定,凡是冒充无地农民的,一经查实全部流放到勃州。
那些要地的农民,本就是想碰运气白要一些地,很多都经不起审核,看到官府严格审核,处罚力度大,即使通过审核,还要半价买地,最后大部分都打了退堂鼓,跑去打工去了。
那些买地的汉人认为,自己全款买地可以自己挑最好的地,想买哪里买哪里,想买多少买多少,不像无地农民那样限制很多,所以继续有很多汉人跑到襄人地区买地置业。
更有很多汉人跑去东昌府、仁和府、钦江府等地买襄人的房产、地皮,作为发展工商业之用。(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