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隐被激怒了,命令唐军向前冲锋,与冲来的威军展开近战。唐军一边前进,一边开枪,由于威军是移动的,盾牌之间有很大的空隙所以也有一部分威军被子弹杀伤。
两军相遇勇者胜,唐军的血性上来了,冲到前面踹开威军的盾牌,杀进威军的队形中。威军也索性扔掉盾牌,用巨斧和利剑与唐军对拼。前面的唐军就用刺刀和威军对拼,后面的唐军则利用机会对威军射击。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威军的体力比较强,在近战中本来占据一些优势,但是后面唐军不停的打冷枪,搞得威军防不胜防,很多威军正和前面的唐军对拼,冷不丁就被后面唐军的子弹击中。
两军对战中,威军始终无法突破唐军的防线,原来防御敌人骑兵的唐军也调出一半过来攻击威军,威军步兵的压力更大。
威军的骑兵瞅准时机就过来支援,唐军的炮兵立即轰过去,还有剩余的一半兵力用火枪射击,他们根本无法攻过来,只能悻悻撤退。
唐军开始集中兵力对付当前的威军步兵,大量的唐军围过去,不停的对威军射击,威军大量中弹身亡。
埃格伯特看到形势不利,立即让人吹响撤退的号角,威军全部撤出战斗,向北逃去,唐军一路追击,又杀伤了一些威军。
威军毕竟是逃命,更加卖力,加之对地形熟悉,所以很快就脱离战场,向伦敦方向逃去。
宋朝隐胸有成竹,令唐军在原地休整一会,清理了一下阵地。发现此战唐军共有一千多人阵亡,三千多人受伤,威军则在这里留下一万多具尸体。
宋朝隐认为,唐军虽然胜了,但是威军的战术和战斗力还算可以,埃格伯特还有一定的指挥应变能力。
唐军花了半天将战场清理一番后,再饱餐一顿,随即继续向北进发,准备拿下伦敦城。
再说埃格伯特带领威军一路向北撤退,准备进入伦敦城,据城防守,没想到刚接近伦敦,就发现城头上飘着唐军的旗帜,守城的也是唐军。
这时,有一小队威军跑过来报告,威军主力在南边与唐军对战时,有另一股唐军溯泰晤士河而上,直抵伦敦,趁着城市防守薄弱,立即攻城,在当天就拿下了伦敦城。
埃格伯特这才知道中了唐军的调虎离山之计,长叹一声,带着残军向西北方向逃去。
宋朝隐带领镇罗军抵达伦敦时,邓绍坤早已摆好宴席,给前方作战的宋朝隐等人接风。宋朝隐夸邓绍坤会办事,又能打仗,又会招待,几个人美美地吃喝了一顿。
第五路军在伦敦休整两天以后,在伦敦留下一个扶桑团,然后挥师向北,追击威军残部。
埃格伯特带着残军一路北逃,召集沿途各军,最后在伯明翰安顿下来,因为再往北就是丹麦人占领的地盘,他也过不去了。
埃格伯特在伯明翰搜集残兵败将,总共只聚集了不到两万人,埃格伯特知道光靠这些人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如果直接开战,必败无疑。
埃格伯特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和老对手丹麦人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派人给丹麦人的首领古斯伦带信,声称如果丹麦人肯帮威克塞斯击退唐军,愿意将伯明翰以北的土地全部让给丹麦人。
两日后,古斯伦派人回话,称帮助威克塞斯打唐军可以,但是打赢以后,伯明翰及其以北的土地全归丹麦人。
埃格伯特明知道丹麦人这是讹诈,但是别无选择,只有答应,认为先把唐军击退再说,后面再想办法跟丹麦人周旋。
宋朝隐率领第五路军一路北进,抵达伯明翰附近,决定这次采取围城战术,一战将威军全部歼灭,然后再去对付丹麦人。
唐军将伯明翰包围后,埃格伯特并不慌张,命令威军死守城市,等待丹麦人的支援。
唐军依然先用大炮轰城,轰了两三个时辰,终于在城南轰出一个大的缺口,然后是先锋唐军从缺口处入城。
唐军入城后发现,威军用石头垒成很多街垒,将街道堵死了,威军在街垒后面向唐军射箭,唐军根本无法攻进去,只得撤出。
宋朝隐没想到这个伯明翰还有点难打,就让攻城唐军带了一些小炮过去,碰到街垒就用小炮轰,采用步炮协同攻城。
唐军转变战术,携带小炮入城,对攻破威军的街垒确实起到一些作用,但是威军依托建筑物向唐军射箭、投标枪,甚至是贴身肉搏战,拼死抵抗唐军的进攻,唐军最初的进展并不快。
宋朝隐为了加快攻城的速度,赶忙派出第二波部队进城,加入战局。没想到此时,从伯明翰东北方向涌来约三万丹麦人,向城外的唐军攻来。
这些丹麦人高大威猛,一脸胡须,头戴牛角盔,一手持盾,一手持斧头或利剑,就像一群蛮人一样。这股丹麦人数量众多,战力强悍,竟然击败了东北方向围城的唐军,然后向城南的唐军攻来。
宋朝隐立即感受到了压力,立即命令暂缓攻城,先集中兵力对付丹麦人。城东的唐军边打边退,与城南的唐军汇合,抵御丹麦人的进攻。
宋朝隐看到丹麦人冲过来,立即命令炮兵部队向丹麦人射击,炮弹打到丹麦人的阵营中,炸死炸伤了不少丹麦人。这些人看到唐军炮兵如此厉害,于是分散开来,用散兵队形冲向唐军。
城内的威军看到丹麦人如约过来支援,立即抓住机会,开始集中兵力反击,与入城的两股唐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威军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经常绕到唐军的背后、侧翼,迫使唐军与其展开近战,压制了唐军的火力优势。
宋朝隐看到形势紧急,立即传令城北城西的围城部队全部撤围,加入与丹麦人的战斗。于是,城北的部队从侧后牵制丹麦人,城西的部队则撤到城南,加入到与丹麦人的对战。
这些丹麦人孔武有力、悍不畏死,拼命向唐军进攻。唐军收缩兵力后也加强了火力,两军在城南杀得天昏地暗。
有些丹麦人冲到唐军阵营中,一斧头就将唐军砍翻,唐军看近战不是丹麦人的对手,于是尽量在远距离利用枪炮火力杀伤敌人。
城内的唐军也停止了进攻,就地转入防御,抱成一团,利用火力优势杀伤冲来的威军,暂时稳住了城内的形势。
在唐军顶住了丹麦人最初的猛攻后,两军陷入了焦灼的对战,唐军的火力优势开始显现出来。丹麦人不管如何勇猛,如何皮糙肉厚,在唐军持续的枪炮火力打击下,伤亡开始越来越大。
两军对战了两三个时辰,丹麦人已经伤亡近半,再也支撑不下去,开始集体往东北方向逃走。
埃格伯特看到丹麦人败逃,知道待会唐军就要集中兵力对付他,趁着唐军围城部队撤走的机会,他果断命令城内的威军出城,向西北方向撤退。
宋朝隐刚要向城内增派兵力攻城,就有人向他禀报威军已经向北突围,宋朝隐感叹埃格伯特太狡猾了,很不好对付。
这时候两军都战败了,也就不再争地盘了,丹麦人向东北方向的谢菲尔德撤去,威军向西北方向的布特尔(今利物浦附近)方向撤去,各自搜集败兵,苟延残喘。
宋朝隐感受到伯明翰之战真是惊险,没想到两个宿敌竟然联手对付唐军,幸亏唐军战斗力强,不然很有可能就要撂在这里。
第五路军在伯明翰休整两天后,宋朝隐在城内留下少量部队,而后带着主力向东北方向的谢菲尔德进发,准备先解决更强的丹麦人,再解决剩余的威军。
丹麦人向来喜欢野战,不喜欢守城,于是在谢菲尔德以南集结,决定再跟唐军死磕一场。
这次唐军早有准备,全军围成一个环形,缓慢向丹麦人的阵地进发,待到合适的距离后,唐军停止前进,开始架炮,向丹麦人的阵地轰去。
丹麦人尝到过唐军炮兵的厉害,立即分散开来,拿着武器分头向唐军的阵型冲来。唐军本就围成一个环形,丹麦人不管从哪个方向冲来,都会遭到唐军火枪的射击。
在唐军密集的火力射击下,丹麦人根本无法冲破唐军的防御圈,反而死伤惨重。对战了近两个时辰,丹麦人知道自己败局已定,无奈地向北撤退。
唐军则继续向北推进,进入谢菲尔德城,丹麦人多年抢掠的成果,全部落入唐军手中。
唐军占领谢菲尔德后,丹麦人首领古斯伦认为,这样跟唐军死磕毫无意义,只能增加丹麦人的伤亡,最后决定和唐军谈判。
丹麦的使者来到唐营后,要求唐军三天内不要再进攻丹麦人,丹麦人将收拾东西,带上家眷,离开英格兰,返回丹麦、挪威一带。
宋朝隐觉得这个要求合情合理,自己是来占地的,不是来杀人的,走就走吧,于是答应了丹麦使者的条件。
丹麦使者走了以后,宋朝隐心想,丹麦、挪威也是第三波进攻的区域,自己不去打,第一、二两路军也会去打,这些人早晚还是要投降唐军。
三天后,丹麦人果然乘船离开英格兰,宋朝隐于是挥师向西进逼布特尔一带。
布特尔是英格兰西北部一个天然良港,埃格伯特之所以选择逃到这里,就是为了给自己留一条逃生的条件。连续战败以后威军内部弥漫着悲观的气氛,只有约八千人跟着埃格伯特来到布特尔。
第五路军抵达布特尔以后,迅速围城、攻城,城破以后,只是经历了一场简单的战斗,大部分威军就向唐军投降。埃格伯特则带领几百名死忠,乘船向西逃亡,打算到爱尔兰一带发展。
占领布特尔以后,第五路军就等于占领了英格兰一带,剩余的苏格兰、爱尔兰一带还处于蛮荒阶段,尚未形成国家。
宋朝隐认为,拿下英格兰就等于消灭了此处的主要敌人,还有最后的目标法兰克王国要打,估计其他各路军队已经与法兰克赶上了,第五路军不能在这里继续浪费时间了,剩下的一些杂鱼,可以等打完法兰克再慢慢收拾。
宋朝隐觉得布特尔港口条件好,可以震慑英格兰北部及爱尔兰、苏格兰一带,于是在这里留下一个扶桑团,然后率领大军返回伦敦。
宋朝隐回到伦敦以后,和两个副将议了一番,觉得第五路军如果从伦敦乘船,一直航行到安特卫普附近登陆,可以直接向法兰克王国的首都亚琛进军,说不定可以拿下这个要地,立下盖世之功。
几个人商议好了以后,说干就干,带着镇罗军和剩下的一个新罗团、一个扶桑团全部登船,往安特卫普方向行驶。(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