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初的赣南,秋意渐浓。瑞金城外,赤军部队正在秘密集结。泳之站在叶坪村的山坡上,望着远处蜿蜒的队伍,手中的烟卷已经燃到尽头。
“泳之,都准备好了。”师爷快步走来,脸上带着连日操劳的疲惫。
“战士们情绪如何?”泳之问道,目光依然追随着行军的队伍。
“都很坚决。”师爷答道,“虽然舍不得根据地,但大家都明白,这是唯一的出路。”
10月7日,中革军委开始向各军团下达转移命令。在赤一军团的指挥部里,林虎三仔细研究着行军路线图。
“军团长,这次转移……”参谋长欲言又止。
林虎三头也不抬:“执行命令。告诉战士们,轻装简从,不必要的辎重全部丢弃。”
与此同时,在中共中央驻地,留守工作的部署也在紧张进行。项英和陈毅接到命令时,都陷入了沉默。
“1.6万人留守……”陈义苦笑,“这是要我们在刀尖上跳舞啊。”
项赢拍拍他的肩膀:“老陈,这是党中央的信任。我们一定要坚持到主力赤军回来。”
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
玉接在军委会议上强调:“这次转移,关系赤军的生死存亡。各部队必须严格执行行军计划。”
而在另一边,委员长正携宋梅龄在全国各地巡视。10月12日,他们在庐山上接见各界人士。
“赤匪已是穷途末路。”委员长在欢迎宴会上自信满满地说,“不日即可彻底肃清。”
宋梅龄优雅地举杯:“诸位对剿匪的支持,委员长都记在心里。”
然而,就在委员长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赤军的转移已经开始。10月10日,中共中央和赤军主力8.6万余人从瑞金出发。
红军能够顺利开始长征,与之前达成的秘密协议密不可分。10月5日,潘韩年和何厂工在寻乌罗塘与陈济唐的代表达成五项协议。
“陈总司令希望双方都能遵守约定。”粤军代表谨慎地说。
何厂工微笑回应:“赤军向来重信守诺。只要贵军不主动进攻,我们绝不会破坏协议。”
这份秘密协议,为赤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创造了条件。当赤军部队接近粤军防线时,陈济唐的部队果然只是象征性地放了几枪。
“他们这是在送客啊。”德华在通过封锁线时,忍不住对身边的指挥员说。
10月18日,东路军在瑞金缴获的文件让委员长恍然大悟。他立即终止巡视,飞回南昌。
“娘希匹!”委员长在军事会议上大发雷霆,“整整八万多人从我们眼皮底下溜走了!”
何应亲小心翼翼地汇报:“委座,现在最重要的是制定追击方案。”
委员长冷静下来,开始调兵遣将:“令薛月率吴奇味、周浑圆两个纵队追击。何建将总部移至衡阳。陈济唐进驻韶关。李宗人、白冲禧在桂北布防……”
他顿了顿,补充道:“还有,命令景行的第五军参与围追堵截。”
接到命令时,李宇轩正在昆明处理政务。他看完电报,沉默良久。
“主席,我们要立即部署吗?”黄伟请示道。
“不急。”李宇轩摆摆手,“让我想想。”
他独自走进办公室,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旧相册。翻开相册,第一张是他与少东家在齐鲁时期的合影,那时的他们意气风发。第二张是黄浦同事和学生的集体照,许多面孔已经永远消失在战火中。
李宇轩点燃一支烟,这是他穿越至今的最想抽烟的一次。穿越到这个时代的他就不怎么抽烟了,但今天,烟灰缸很快就堆满了烟蒂。
夜幕降临时,李宇轩终于做出决定。他召来自己的亲信将领以及自己手中从北伐时亲自挑的人叫了过来。
“你们四千人参与追击。”李宇轩说,“记住,看见赤军就稍微放两枪,别打中人。”
一位将领不解:“主席,委员长不是说……”
“你们是听他的还是听我的?”李宇轩打断道。
“我们听主席的!”众人齐声应答。
“很好。”李宇轩点头,“你们都是我的亲信,这件事不要让外人知道。”
“敬礼!”一位将领说道。
“忠诚!”四千人的誓言在夜空中回荡。
10月21日至23日,赤军主力顺利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消息传到洪都,委员长勃然大怒。
“陈济唐这是在做什么?”他对着电话怒吼,“四道防线就这么轻易被突破了?”
陈程在一旁劝解:“委座息怒,现在最重要的是构筑第二道防线。”
委员长立即电令陈济唐和何建:“火速在汝城、仁化、城口间构筑第二道封锁线!”
然而,此时的赤军已经抓住战机,快速向湘南推进。泳之在行军途中对师爷说:“校长现在才反应过来,已经晚了。”
在追击部队中,各路人马心思各异。薛月的中央军紧追不舍,但总是慢半拍。何建的湘军布防严密,但缺乏主动进攻的意愿。而李宇轩的第五军更是出工不出力。
“军团长,后面的追兵好像不太积极。”红三军团的侦察兵报告。
德华冷笑:“这些人各怀鬼胎,正好给了我们机会。”
与此同时,李宇轩在昆明密切关注着战局发展。他每天都会收到前线传来的密报,但对外始终保持着对委员长命令的“坚决执行”的姿态。
“主席,这样会不会引起委员长的怀疑?”亲信担忧地问。
李宇轩淡淡地说:“放心,现在他的注意力全在赤军身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