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夏耘冬藏

    《谷内贡献分例》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适应期过后,各种细碎的问题开始浮现。有人为了多挣工分,在垦荒时只求速度不顾质量,翻出的土地深浅不一;有人在记录工分时与队正发生争执,认为分配不公;甚至出现了个别人偷奸耍滑,企图虚报劳作量的情况。

    面对这些,胡汉并未急躁,他知道任何新制度的成熟都需要时间和反复磨合。他让张凉加强巡查,对劳作成果进行抽检,不合格者不仅不计工分,还需返工。同时,他设立了简单的申诉渠道,若对工分记录有疑,可向更高一级的负责人(目前主要是张凉和杨茂)反映,查实后予以更正,若属诬告则扣罚工分。

    几次典型的处理案例公之于众后,谷内众人逐渐明白了规矩的严肃性,也看到了其中的公平所在。争吵和摩擦并未完全消失,但都被限制在了规矩框架之内解决,不再轻易演变成个人恩怨。一种基于规则而非人情或蛮力的相处方式,开始悄然改变着这个团体的气质。

    夏去秋来,“希望坡”上的粟米迎来了真正的丰收。金黄的穗粒饱满沉甸,远非往年零星种植的收成可比。全谷男女老少齐上阵,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抢收之中。收获的粮食被仔细脱粒、晾晒,然后按照《分例》计入各自的工分,再统一入库储存。看着那堆满了好几个新建粮仓的粟米,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踏实和喜悦。这意味着,他们至少能度过一个不用为食物发愁的冬天了。

    人口的增加和制度的相对稳定,使得胡汉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他授意杨茂和孙木根,集中工坊力量,优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利用缴获和交换来的铁器,尽可能多地打造标准化箭镞和矛头,武装所有战斗人员;二是全力攻关,争取在冬天来临前,制造出至少十架具备可靠威力和耐用性的改进弩。

    孙木根果然不负所望,他带着几个助手,日夜泡在工坊里,反复试验、调整。终于在一个秋露凝霜的早晨,他捧着一架结构更加简洁、上弦省力且卡榫更加牢固的新弩,激动地来到胡汉面前。

    “郎君!成了!您看这望山(瞄准具),按您说的加了刻度,还有这弩臂的弧度,俺们试了多次,五十步内,能破皮甲!”孙木根的声音因兴奋而有些颤抖。

    胡汉仔细检查着这架凝聚了孙木根心血和自己部分思路的弩,满意地点了点头。他当场下令,重奖孙木根及其助手,并将其名字刻在了工坊的“功臣榜”上——这是胡汉新设的,用于表彰技术贡献者的方式。消息传开,极大地刺激了谷内钻研技术的风气。

    然而,就在谷内一片欣欣向荣之际,外部世界并未停止它的运转。深秋时节,张凉派出的、由王栓带领的一支五人侦察小队,带回了一个令人警惕的消息。

    他们扩大了侦察范围,向西、北两个方向都进行了探索。在西面更远处,他们确认了那个占据废弃铁矿村的流民团体依然存在,人数似乎还有所增加,并且看到他们在村外挖掘壕沟,树立栅栏,防卫意识很强。

    而更让胡汉在意的是北面的消息。

    “郎君,”王栓汇报道,“我们在北面七十里外,发现了一支队伍,约有两三百人,拖家带口,像是大规模南迁的流民。我们没敢靠太近,但听口音,不像是并州本地人,倒像是……从更北面的幽州、冀州那边逃过来的。他们状态很差,很多人带伤,说是路上遇到了胡人大队,好不容易才冲出来的。”

    幽州、冀州?大规模的流民南迁?胡人大队?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让胡汉心中警铃大作。这意味着北方的战乱正在加剧,波及范围更广,甚至可能预示着胡人将有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野熊谷目前偏安一隅的局面,很可能被这更大的风暴所打破。

    “知道他们往哪个方向去了吗?”胡汉追问。

    “看方向,是朝着南边,大概想去黄河那边,或者投奔东晋朝廷吧。”王栓答道。

    胡汉沉默片刻,挥手让王栓等人先去休息。他独自走到谷口加固了数次的矮墙上,望着北方层林尽染的群山。

    内部刚刚理顺,外部的压力却已悄然升级。那个占据铁矿的团体是近忧,而北方可能的乱局则是远虑。野熊谷这点力量,在这即将到来的天下大势中,不过是一叶扁舟。

    “必须更快地积蓄力量……”胡汉喃喃自语。他需要更多的铁来打造武器,需要更多的人口来充实根基,需要更完善的情报网络来洞察周边。这个冬天,注定不会平静。它既是休养生息的时机,也必须是厉兵秣马、应对变局的准备期。

    夏耘已有收获,冬藏更需深谋。野熊谷的安宁,如同暴风雨前的短暂静谧,珍贵而脆弱。

    第二十六章流民与匠户

    北地局势动荡、流民南迁的消息,像一块投入池水的石头,在野熊谷核心层中激起了层层涟漪。紧张与机遇感并存。

    “郎君,北面若真的大乱,恐怕会有更多流民涌来。我们……”张凉欲言又止,目光中既有对潜在人口的渴望,也有对粮食压力的担忧。谷内存粮虽丰,但也经不起无限度的消耗。

    胡汉站在新绘制的、范围更大的地图前,手指敲打着那个代表铁矿荒村的标记,目光却投向了更北方。“流民,是祸也是福。乱世之中,人口即是根基。但我们不能盲目吸纳,必须有所选择,更要能消化得了。”

    他转过身,看向张凉和杨茂:“我们要改变策略。之前是筑巢引凤,被动等待。现在,我们要主动筛选。王栓!”

    “在!”王栓立刻挺身上前。

    “你带几个人,带上些干粮和伤药,北上接应那支南迁的队伍。不必靠太近,在他们途经的险要处或他们休整地附近设点,观察,接触。”胡汉指令清晰,“优先寻找有手艺的匠人——铁匠、皮匠、医者,哪怕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也行。其次是身强体壮、品行尚可的青壮。告诉他们,南面百里外,有处‘汉家谷’,有田垦,有屋住,有规矩,但能活命。愿来者,我们接应;犹豫者,不强求。”

    这是一种精准的“捞人”策略,在混乱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人口,同时将救援的美名和实际的需求结合起来。

    “明白!”王栓领命,立刻下去准备。

    “至于铁矿……”胡汉的目光回到地图上那个点,“硬攻代价太大,也非仁义之举。或许,可以从这些流民身上找到突破口。杨茂,加紧打造我们最好的兵器和农具,尤其是那几把新锻的刀和改良的犁。”

    杨茂有些不解:“郎君,这是要……?”

    “展示肌肉,也展示诚意。”胡汉淡淡道,“要让别人知道,我们不仅有守护家园的力量,也有让他们过得更好的能力。”

    王栓的队伍出发后不久,野熊谷迎来了第一波主动前来投奔的小股流民,约二十余人,正是之前王栓侦察时遇到过的那支大规模南迁队伍掉队的部分。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眼中求生的欲望炽烈。

    按照胡汉定下的规矩,他们被隔离观察,询问来历技能。这其中,一个沉默寡言、双手布满老茧和烫伤疤痕的老者引起了胡汉的注意。他自称姓欧,原是幽州军中的匠户,擅长修理铠甲兵器,城破后随流民南逃。

    “欧师傅可能打造铁器?”胡汉亲自询问。

    老者看了看胡汉,又看了看谷内秩序井然、人人劳作的情景,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光亮,他嘶哑着开口:“若有炉火,有好料,弓矢、刀枪、甲片,都能打。”

    胡汉心中一动,这正是他急需的人才!他当即让人好生安置欧老,并允许他在隔离结束后前往工坊。

    几天后,王栓派人传回消息。他们成功接触到了那支南迁流民的主体,人数竟有近四百,情况比想象的更糟,缺衣少食,伤病众多。王栓按照胡汉的指示,提供了有限的帮助和指引,并成功说服了其中包括两名略通医术的郎中和五六个有手艺的匠人(主要是木匠和皮匠)以及他们的家眷,共计三十余人,随信使先行返回野熊谷。大队伍则犹豫不决,似乎内部对于前往一个未知的“汉家谷”还是继续南下去寻找朝廷抱有分歧。

    新来的三十余人被妥善安置。两位郎中的到来,极大地缓解了谷内缺医少药的困境。柳氏欣喜地跟着他们学习辨识草药和处理外伤。几位匠人也很快融入了各自的组别。

    而那位欧老师傅,在进入工坊,看到杨茂等人正在尝试锻打的一把夹钢刀胚和那架新弩时,整个人都激动起来。他围着炉子转了几圈,又拿起工具仔细端详,嘴里不住地念叨:“好火候!这叠打的法子……这弩机……”

    他找到胡汉,第一次主动且流畅地开口:“郎君,给俺些好炭,再给俺两个帮手,这刀,俺能打得更好!这弩机的悬刀(扳机),俺有法子让它更灵光!”

    胡汉看着老者眼中重新燃起的、属于匠人的执着光芒,知道真正的宝贝来了。他立刻满足了欧老的一切要求,并让杨茂和孙木根全力配合。

    人才的到来,如同给野熊谷这架正在加速的机器注入了优质的润滑剂。医疗水平的提升减少了非战斗减员,匠人们的经验与胡汉超前的思路碰撞出新的火花,各项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在稳步提升。

    然而,胡汉也清楚,吸纳流民带来的粮食压力正在持续增加。而获取稳定的铁矿来源,迫在眉睫。他望着北方,知道王栓那边关于流民主力的最终选择,以及那个占据铁矿的村庄的态度,将决定他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野熊谷在乱世的潮汐中,努力地构筑着自己的方舟,一边接纳着落水者,一边寻找着能够打造更强龙骨的材料。机遇与挑战,从未像此刻这般清晰地交织在一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风起于晋室南渡不错,请把《风起于晋室南渡》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风起于晋室南渡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