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发兵陈留

    两日后的黄昏时分,吴军先锋大军抵达陈留城外三里处,安营扎寨。

    这一次,林仁肇、潘美率军十万,浩浩荡荡,带着充足的武器装备、攻城器械、物资粮草,势要拿下陈留城。

    残阳下,许多白色的帐篷开始撑起来,营寨也在搭建,十万吴军分为前、中、后三军,白帐连绵十余里,白花花的一片。

    林仁肇提槊在前,盔缨似火;潘美按剑督后,目光如鹰,相继出来督查三军扎营。大军分了几十个大小营区,密密麻麻相连在一起,扎营的顺序暗含兵法之道。

    “快!鹿角拒马再向前顶二十步!”

    “壕沟加深半尺,防宋军火攻!”

    口令此起彼伏,夹杂着兵甲碰撞的铿锵。

    一些老兵们赤膊挥锹,汗珠滚进脖颈也不顾;新兵们咬牙抬木桩,肩膀磨出血痕,却咧嘴直笑。

    营盘未定,炊烟先起。

    锅灶连排,羊肉汤咕嘟咕嘟翻滚,香气顺着风飘荡在营地内,不少士兵闻了香味忍不住流口水。

    由于吴军作战顺利,加上新的大战在即,所以后厨特意改善伙食,做了羊肉汤犒劳三军。

    “看见没?那就是陈留城。”一名都虞侯用刀背遥指青灰色城墙,说道:“再往前八十里,便是汴京城楼。兄弟们,加把劲,过些日子咱们进汴京城喝庆功酒!”

    “苏帅说了,头一个蹬城者,赏银百两,官升三级!”一个都头站在炮架旁,嗓门大得能震落土渣:“家里有老娘的,赏田十亩;有娃的,娃直接进讲武堂!”

    哄笑声、口哨声、磨刀声混成一片。

    有人掏出贴身珍藏的苏宸诗集,高声念道:“一剑横江北,三军踏月寒——老子就是冲这句来的!”

    年轻兵卒把脸抹得花里胡哨,凑到火堆前烤干粮:“哥几个,当年我在江南放牛,做梦都想着哪天能打到黄河边。现在牛不放了,直接放炮!”

    老兵笑骂:“放炮容易,别到时候吓尿裤子!明儿攻城,跟紧老子,保你一条命。”

    “谁能想到啊,我们南方的军队,可以打到北方来。”

    “还是苏元帅厉害,短短几年,就可以带领南方军队统一北方,以前南唐可是只有挨打的份,钱越国更是吓得直接归顺,连抵抗都没有。”

    “也该我们江左人扬眉吐气了。”

    一些吴国将士看着营外尽头的那座陈留城,忍不住一边训练,一边讨论,心情都很激动。

    别说他们这些普通士兵了,就是那些都虞侯、偏将们也都感到不可思议,跟随苏元帅出征,一直势如破竹,配合先进武器装备,还真是猛如虎狼。

    吴军放出了一些斥候,开始侦查陈留外的情况,看是否有宋军在城外做埋伏,以及其它官道、方位是否有援军赶来,这些都是不定因素,会影响战局,林仁肇、潘美都是会用兵之人,自然不肯放过这些细节。

    夜间更是防守严密,提防宋军趁着吴军新到而袭营,毕竟这是宋军仅有的有效反击手段之一。

    但一晚过去,宋军并没有动作,倒是让林仁肇、潘美暗叹,宋军似乎胆子变小了,放过这次机会,以后更没啥机会了。

    “咚咚咚!”

    吴军开始传军鼓,这是要集合出营列阵的信号,震耳欲聋的响声,笼罩在十万大军的营地,听的人热血沸腾,气势如虹。

    “锵锵锵!”

    身穿甲胄的士兵从各营盘排队出来,甲叶子摩擦,发出铿锵有力的声响。

    林仁肇、潘美带着一群裨将、都虞侯出营,刚准备号令三军出发,却见陈留城门开启,几名骑兵护送着一位使者来到吴军大营方阵前。

    “来者何人?”前方的先锋队率先盘问,若是不回答,就会放箭射杀。

    “议和使者,求见吴军统帅。”

    “议和使者?”先锋队的都虞侯闻言,立即示意弓箭手放下弓箭,然后派人上前,押送大宋使者。

    这名使者是赵德昭的人,负责带书信和信息过来,就是大宋要和谈,昔日的大皇子赵德昭,如今的武功郡王要见吴军统帅谈议和之事。

    林仁肇得到消息后,目光看了潘美一眼,询问他的意思、

    “潘将军怎么看这件事?”

    潘美沉吟之后回答:“宋军抵挡不住吴军,眼看逼近汴京城,赵光义登基后自然不想这么快做亡国之君,所以求和是真的,只是不知道大宋给出的条件如何,即便谈不成,大宋也能争取拖延一点时间。”

    林仁肇点头,觉得潘美分析的有道理,跟自己内心想法不谋而合。

    “咱们无法做主,派人快马送书信给后方的苏元帅,请他定夺!”林仁肇脸色凝重,他很清楚这可是大事件,哪怕他和潘美也无法做主,必须交给苏宸决策才行。

    “不错,兹事体大,当有苏元帅亲自过目、决策!”潘美也是这个意思,此时形势到了关键期,少有决断错误,很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攻城之外,谁也不敢轻易下议和的决策。

    林仁肇不愿耽搁,立即派出斥候队,携带书信向雍丘方向赶去。

    很快,求和书信被送到了苏宸手中,他正带着二十陆地大军从雍丘出发,与汴河上三万水师并行,浩荡而出,接到求和书信,苏宸愣了一下,他倒是推算过大宋的几种应对策略,外交求和是一种,所以苏宸并不算意外。

    只是没想到,这次赵德昭成为求和使节团的指挥人,如今他已经不是嫡皇子了,身份尴尬,没有在京城待着,却来与吴军求和,让苏宸没料到。

    孟羽彤在汴京待了三年,对赵光义、赵德昭等人都做过深入研究和观察,忍不住说道:“赵光义有点多疑,刚登基做了大宋皇帝,应该要防备这个赵德昭,没想到会放他过来求和。赵德昭人品倒是不错,有些耿直,甚至意气用事,秉性不坏,只是做事手段还有一些稚嫩。”

    苏宸听了孟羽彤对赵光义、赵德昭的评价,倒是挺准确的,点头说道:“赵德昭,有点意思,倒是可以挽救一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唐时明月宋时关不错,请把《唐时明月宋时关》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唐时明月宋时关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