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先领着一众新举人来到礼房核对身份。
新举人们依命拿出乡试卷票,依次与布政司的花名册对照,然后签上自己的名字。
花名册上只有名字和籍贯,考生还要自行将年龄、表字、学校等信息填上,以备印制《乡试录》所用。
《乡试录》就是乡试之后出版的官方文献,内含考官名录、考试题目、中式者信息,以及占篇幅最大的程文。
程文就是优秀举子的应试文章,以供天下学子观摩。通常会从所有中举者的文章中选取二十余篇,范围涵盖所有考题,所以一般就是一题一篇。
“咱们看看,谁入选的程文更多?”杨慎又找到了跟苏录比试的项目。
“……”苏录瞥他一眼。当本解元傻子吗?跟你比对我有什么好处?赢了是应该的,输了又让你找回场子去了。
所以会试以前,他才不会再跟杨慎比呢。反正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用修兄,我们身为前两名要以身作则、维护年谊,比来斗去带坏了风气,也让同年笑话。”他便正色劝说杨慎道:“你要是实在想赢,那就算你赢了。”
“解元兄真是太识大体。”众同年便赞道:“我们这些同年一定会紧密团结在解元兄的周围。”
“……”杨慎鼻子都气歪了,什么叫算我赢了,说得好像我输不起似的。
但也只好强笑道:“解元兄教训的是。”
身份核对无误后,严嵩领着他们来到户房院中,现场办理民户转官户的手续。
民户子弟中举后,布政司会在黄册中将其家族改为‘官户’,文件流转到县里后,便成为举人老爷免税免役的依据。
所以民户转官户,标志着举人的家族从‘编户齐民’迈入特权阶层,从此在赋役、礼仪、法律上与普通民户彻底区分开来。
当然官户若因犯罪、致仕后无子嗣入仕,数代后会降为庶民,重回民户序列。所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当然实际上不会那么久,一般到孙子辈就享受不到了……
所以官宦人家更会拼命督促子孙读书。人啊,一旦享受到特权,就万般不想再失去……
办理转户手续的时间不算太长,因为有一半举子没有办。其中分两种情况,一是朱子和、邓登瀛他们这些本就是官户子弟,自然不用办了。
另一种就是苏录苏满林之鸿等七个军户子弟。朝廷唯恐流失兵源,对军户的束缚极严,所以轻易不会给军户转民户,更别说转高贵的官户了。
虽说这并不影响什么,该享受的特权一样不少。而且军队内部向来把自家的举人进士捧到天上去,所以反而会有更多的特权。
但别人有自己没有,还是会羡慕的……
其实他们也不是不能转,像当朝首辅李东阳,就已经从军户转成官户了。
只是条件有一点点苛刻……得入朝为官,升至二品尚书级别,家族才能脱离军籍,转为官户。
“别灰心,规矩是规矩,实际上没那么难。”等待的时候,严嵩轻声安慰苏录几个道:
“我听说朝参官和经筵官,可以向皇上上奏,请求格外开恩的。只要皇上对你有印象,一般就会准了……”
“……”苏录几个默默点头,心说还是很难好不好?
朝参官是京官五品以上和科道言官,放到后世约等于中央衙门的厅级干部。
经筵官则首先得是翰林……
所以先不用想那么多了。
能过户的都过户完毕后,严嵩便带着举子们来到正堂,拜见藩台,领取举人公据,也就是证明举人身份的文书。
~~
此时已是辰时三刻,日光斜照进布政司大堂,朱红廊柱前,两班衙役肃立,布政司一众官员按品级分坐两侧。
堂上设着两张大案,分别属于左布政使杜藩台和右布政使刘藩台。
只是举子们习惯了天无二日,这一幕总看着怪怪的……
不光他们觉得怪,布政司的官员也觉得怪,但没办法,谁让两位藩台互不相让呢?
当年朱老板为了防止地方做大,分设三司互相牵制,又在权力最大的布政司设了左右两位从二品布政使。
这下地方倒是不会做大了,改成整天掐架了。三司掐、布政司内部也掐,遇事则推诿扯皮,整一出‘三个和尚没水吃’,逼得朝廷没办法,不得不设立了巡抚,总领其事。
有了老大之后,下面这才渐渐消停,可刘瑾推行新政,又把巡抚撤了……这才一个月不到,两位藩台就又开始别苗头了。
好比今天,杜藩台认为自己身为左布政使,位分更高,所以应该由自己向举人们颁发公据。
但刘藩台认为自己身为乡试提调官,理应由自己来颁发。双方都不肯让步,这可难坏了下面的官员,最后只能采取折中的法子,请刘藩台为举子们颁发官袍,请杜藩台颁发公据。
所以举子们本该换穿了官袍,再上堂拜见一省之长的,但为了平衡两位藩台的面子,他们就只能牺牲一下,仍旧穿着秀才襕衫上堂了。
好在大部分举子啥都不知道,还以为规矩就是如此呢。苏录虽然知道不合礼制,但这又不是考试,不合就不合吧……
待举子们行礼后,两位藩台便轮番训话,内容无非是祝贺、期许,告诫,其实大差不差。
举子们就很感动,两位藩台真是太重视我们了。一个说完了,另一个还得再重复一遍,这是生怕我们忘了啊。
废话完毕,举子们便依次上前,先到刘藩台的大案前领取自己的整套官袍……
苏录自然是第一个领的,谢恩后捧着官袍来到杜藩台案前行礼。
杜藩台面前大案上,整齐堆着一摞黄色桑皮纸。他笑容可掬地打量着苏录,拢须点头道:
“好好,想不到解元郎如此年轻,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说罢他拿起最上头一张桑皮纸,扫了一眼便递给苏录。
苏录忙双手接过来,只见那公据以黄色桑皮纸为底,质地厚实柔韧,四周绣着细密云纹,顶端‘举人公据’四个篆字用朱笔书写,鲜红如霞,下方‘正德二年丁卯科乡试第壹名’的字迹工整遒劲,还盖着朱红色的‘四川承宣布政使司之印’。边角压着骑缝半印,纹路清晰可辨。
中间空白处填写着苏录的姓名年龄籍贯以及三代信息,还列明了他可以享受到的特权——
‘凭此公据,可免徭役;非钦案重情,不许擅拘刑讯;轻罪免笞,准以赎罚;赴京会试沿途官驿供给。’
这就是举人身份执照,更是护身符!也是苏录孜孜苦学追求的安全感……
他双手高举过顶,恭敬接过这份沉甸甸的公据,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踏实。
苏录深吸口气,再次躬身致谢:“谢藩台大人栽培,下官定当谨记教诲!”
他现在已经是官了,只是还没有‘职’而已,所以在正式场合要自称下官。
“好好。”杜藩台拢须点头,脸上的笑容十分和煦。说实话他虽然鼓励苏录争取解元,但其实并没抱多大希望。
他的对手可是杨慎啊……
没想到这小子竟真化不可能为可能,硬生生地虎口夺食!
而且,巧的不能再巧的是……
总之这位新科解元绝对有点儿气运在身上。
“去换上官袍吧。”杜藩台收回不可思议的目光,温声道:“然后随我和刘藩台赴鹿鸣宴。”
“遵命。”苏录朗声应下,再次行礼后告退。
“解元郎随下官来。”严嵩轻声说着,引导苏录到耳房去换衣裳。
出去大堂后,严嵩回头看看杨慎还在跟杜藩台说话,便轻声对苏录道:
“今早刚接到京中急报,杨阁老要复职了。”
“……”苏录差点惊掉下巴,这么巧吗?
“八月二十八,就是报捷那一天,”严嵩一边目不斜视带路,一边小声道:“皇上心血来潮上了一次朝,结果发现杨阁老不在,便询问说:‘杨师傅怎么不在朝廷?’”
“刘瑾答:‘现任南京户部尚书。’皇上说:‘杨师傅已入东阁了,户部如何是翰林官呢?’于是次日便命召杨阁老回京,仍回内阁参预机务,改兼文渊阁大学士……”
“你信不信要是早几天,解元就不姓苏了?”说着他推开门请苏录进屋,忍不住笑道:“可惜木已成舟,天王老子也改不了了。”
“那当然……”苏录全程目瞪口呆,没想到自己运气居然好到这种程度。
这回杨廷和不只是复职那么简单,这一来一去足矣证明他简在帝心,那刘瑾便奈何不了他了……虽然过了几个月皇帝才发现他不在了。
至少有这么一出,刘瑾不敢再朝他下手了。那他在百官心中的地位绝对要直线飙升!
尤其是首辅大人跟刘瑾同流合污,杨廷和就要成为全村人的希望,抗刘的领袖了!
所以根本不需要杨阁老明示暗示,四川方面一定会拿这个解元恭贺他复职的!
可惜晚了那么几天,八百里加急到了成都已经放榜了……
苏录将乌纱帽和青色的举人圆领端正摆在桌上,伸手轻抚过丝滑的绸缎料子,不禁暗暗感叹——
好像老天爷就是为了帮自己中个解元,特意把杨阁老送去南京旅了个游一样。
ps.先发后改,求月票啊!
另外,杨廷和这段是史实,就是这么巧,所以这本书有点说法……(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