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界。
三十三天。
灵霄宝殿。
玉帝端坐于宝座之上,面色阴沉如水。
他目光凛然,紧紧盯着大禹,以及那柄散发着人族气运的轩辕剑,冷声道:
“禹,你当真要在朕的灵霄宝殿之上,动武不成?”
大禹手持轩辕剑,剑尖斜指地面,沉声道:
“大天尊,吾此来,只为求下界人族一个公道。”
“若大天尊一意孤行,罔顾人间疾苦,吾纵使血溅五步,亦要为人族讨回一个说法。”
灵霄宝殿之内,气氛骤然紧张,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昔日仙乐早已消散无踪,唯余轩辕剑之嗡鸣与天兵宝杖顿地之声交织回响,震得殿内云雾翻涌,如怒海狂涛。
大禹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坚定地凝视着玉帝,毫无惧色,与周围严阵以待的天兵天将对峙。
玉帝冷冷地俯瞰着大禹,眼神中夹杂着一丝审视与不屑,带着一些玩味,等待着大禹的下一步动作。
毕竟,三皇五帝以及上古人皇之中,能真正被他玉帝放在眼里、予以重视的,唯有“天皇伏羲氏”这位先天神灵。
伏羲的背后,是女娲。
而大禹,在他这位三界之主眼中,终究还欠缺了几分分量,尚不足以让他玉帝轻易退步。
最终。
大禹收了轩辕剑,长叹一声道:
“若大天尊执意如此,只图一时之便,不顾人间百姓死活,吾愿以自身功德,换人间安宁。”
大禹的功德,乃是他一生治水、造福人族所得,若以此为交换,必然会对他造成极大的损害。
其实,这三界最强的,如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女娲、伏羲、鲲鹏、镇元子、西王母、三霄娘娘、东皇太一、帝俊、孔宣……都是先天神灵,或者其子嗣。
先天神灵,天生便拥有着超越常人的天赋与力量。
这世界,终究是由这些先天神灵所统治的。
人族大多都是后天生命,受限于自身的资质与机缘,上限早已注定,其实难以与这些先天神灵相提并论。
玉虚十二金仙、截教众仙、灵山诸佛……这些在三界中声名显赫的强者,又有几个是后天人族呢?
他们或是先天神灵转世重生,带着前世的记忆与力量;或是有着特殊的机缘,才修炼到如今的高度。
显圣二郎真君杨戬,亦非后天人族,而是半人半神之体,身负非凡的神族血脉,才能达到如此高度。
玄武大帝(真武大帝)则是“玄虚上应,龟蛇合形”,乃北极玄武之化身。
后天人族的上限,就在那里。
在这强者为尊的世界里,拳头大才是真理,弱小者又谈何地位与尊严?
这也是玉帝不太在意人族的原因。
在他看来,一万个蝼蚁,加在一起,不还是蝼蚁?
一群凡人,和一群神仙打架,赢的肯定是神仙。
普通凡人在天庭眼中,不过是蝼蚁般的存在,根本不足为惧。
当然了,事情也确实如此。
人,怎么和神比?
人心齐,能“愚公移山”,但对天神“巨灵神”来说,也就几下子的事情。
这其中的差距,犹如天堑鸿沟,难以逾越。
但正如大禹说的那样,妖族信奉妖皇、龙族信奉祖龙、巫族信仰祖巫……
三界生灵,只有人族信仰天庭众神,是天庭众神的香火之力的主要来源。
人需要神的庇佑,而神需要人的信仰。
香火之力对于天庭众神来说,至关重要。
三皇五帝虽已退隐,但在人族之中威望依旧极高,能够号令天下人族。
玉帝也不想和三皇五帝把关系闹得太僵。
当然了,主要是如今这个东华帝君争天帝的关头上,这人族三皇五帝的支持,也很重要。
思索片刻之后。
玉帝终于缓缓开口道:
“罢了,朕,会让水德星君统率三万水部天兵天将,即刻下界,平定水患,以安苍生。”
大禹闻言,神色稍缓,但目光依旧坚定,他深知这并非玉帝的完全妥协,而是基于当前局势的权宜之计。
然而,对于下界人族而言,这已是一个难得的转机。
“大天尊英明,人族感激不尽。”
大禹的声音虽低沉,却十分坚定:
“但请大天尊记得,人族虽弱,却绝非任人欺凌之辈!”
“朕自会铭记。”
玉帝沉声道:
“但,禹,你也需明白,天庭有天庭的规矩,人族有人族的界限。”
“此次平定水患,乃天庭职责所在,望你人族能知恩图报,莫要再生事端。”
“下,不为例。”
“天庭的威严,不容侵犯。”
“天庭的秩序,不容挑战。”
大禹闻此,神色肃穆,双手抱拳,躬身行礼,言辞恳切:
“谢大天尊隆恩,大禹代人族万民,叩谢天恩浩荡。”
他此来,主要是来表明态度的。
这天界大战,也不能老是祸及下界人族。
如今下界人族,确实得依附天庭而生存,被天庭所统治,受其庇佑,亦受其辖制。
但人族之弊,深植骨髓,人族尤喜内讧,且善向下盘剥,此等习性,实乃大患。
人族之中,多有愚钝之辈,逆来顺受,甘愿沉沦于卑贱、屈辱与贫寒之中,而不自知,更无反抗之意。
然而这些人一旦得势,便如猛虎出笼,以贵欺贱,以富凌贫,对同胞之压迫,变本加厉,毫无怜悯之心。
更有甚者,那些凡尘中的普通人,历经千难万险,终得飞升仙界,摇身一变,成为神仙,跨越阶级之后。
他们往往会把自己视为天界神仙的一员,忘却了本源,对下界人族,更是冷漠无情。
这部分神仙,往往对下界人族更加其凶残。
只因他们曾在先天神灵面前,失却自尊,如今便要在下界人族身上,寻回那份虚妄的补偿。
对先天神灵,他们卑躬屈膝,极尽谄媚之能事;对下界人族,则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人性如此,能共苦,却不能同甘。
忆往昔,上古之时,人族势微,然则人心齐,泰山移,共赴患难,情深意重。
而今,人族虽得享太平,却饱暖思淫欲,内斗不止,更喜落井下石,趁火打劫,吃人血馒头……
此等行径,实乃人族难以昌盛之根源。
反观妖族,信仰妖皇,视其如主君;巫族,信仰祖巫,敬其如始祖;龙族,信仰祖龙,尊其如圣灵……
若妖皇、祖巫、祖龙再现于世,只需一道号令,天下妖族、巫族、龙族,莫不俯首帖耳,听命行事。
而当今人族,久无人皇,人心涣散,只知信仰天神,祈求庇佑,却忘了自身之力量。
当然了,人失人皇、人界皇帝向天俯首称子……这也是天庭的“牧人之术”。
殊不知,当被统治者将全部希望寄托于统治者的仁慈之时,便已失去了自我,输掉了这场主体性之战。
人族若想真正强大,非在于祈求天庭降下更多“治水”的神仙,而在于觉醒自我,为自身命运负责。
……
大禹步出通明殿后,心绪如潮水般翻涌。
他望着三界内云雾缭绕的山川湖海,眉头紧锁,长叹一声道:
“人族未来的路,究竟在何方……”
“难道注定要在漫天神佛、妖魔鬼怪的阴影下艰难求生……”
“在天庭诸神的喜怒无常中任人摆布,如蝼蚁般苟且偷生?”
大禹身形一展,已化作一道流光,出了南天门,直入云海之间。
大禹顺着天下江河的脉络,一路查看水患灾情,所到之处,皆是洪水滔天、浊浪排空,房屋被冲垮,良田被淹没。
水患,猛于虎也!
人族百姓们在洪水中挣扎呼喊,哭喊声、求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声声刺痛着他的心。
大禹在浩瀚的云海中,目睹着下界洪水肆虐的惨状和人族流离失所的凄凉,心中满是对人族未来的迷茫与思索。
不知不觉间,顺着水流,大禹已至南赡部洲的灌江口畔。
但见那灌江处,却与别处大不相同,竟无甚水害灾情,一片安宁平和的景象。
江水平静如镜,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人族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灌江口……”
大禹心中一动,似是被这安宁祥和的景象所触动,抬眼望去。
只见杨戬与杨婵兄妹二人正凌空而立。
杨戬身姿挺拔,一袭银甲银袍,面容冷峻,周身神力流转,天眼骤然开。
杨婵则身姿婀娜,眉眼间透着温柔与坚毅,手中宝莲灯绽放出万丈光芒,照亮了这一方天地。
杨家兄妹二人正合力施展神通,将一股股晶莹剔透、蕴含着磅礴力量的水流送回天河。
那水流,正是逃逸下界、肆虐人间的天河弱水。
这弱水,原是天河之精,乘着天界大战之际,兵分八路,逃逸下界。
天河弱水一水化万水,所过之处,洪涛肆虐,房屋倒塌,良田被淹,生灵涂炭,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
而杨戬与杨婵,心怀苍生,未待玉帝旨意,便自发行动起来,欲拯救人间于洪水之中。
杨戬运转神力,口中念念有词,双手结印,磅礴的法力如汹涌的波涛般涌出;杨婵手持宝莲灯,莲步轻移,灯中光芒闪烁,与杨戬的法力相互呼应,共同将弱水逼回天河。
在杨戬和杨婵二人合力之下,他们已成功将二路弱水送回天河,正欲返程。
大禹目睹此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暖流,心中暗道:
“这世间,唯有如杨戬、杨婵这般,身负人神血脉,既拥有人性的温情,又具备神族的力量,方能真正兼顾人与神的平衡。”
“于这纷繁复杂、危机四伏的三界,为人族撑起一片安宁之地。”
“轩辕剑……”
念及此处,大禹的目光落在了身旁的轩辕剑上。
轩辕剑,乃人族圣剑。
大禹正思量间,杨戬似有所感,目光一转,正对上大禹的视线。
杨戬微微一怔,没想到会在此处遇见大禹。
随即,杨戬面露喜色,快步上前,行礼道:
“禹王伯伯,您怎会在此?”
“三皇五帝及上古人皇皆在火云洞镇守人族气运,轻易不可现世,您这是……”
大禹微微一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凝视着杨戬,眼中满是感慨:
“二郎啊,时光荏苒,一晃已是千余年。”
“当年那个手持斧头、誓要劈山救母的小小少年,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庇护一方安宁,真是后生可畏,令人欣慰。”
杨戬闻言,这个一向严肃、不苟言笑的显圣二郎真君,在大禹的面前,面上难得地浮现出一抹腼腆之色。
在大禹的面前,杨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披风赶月少年郎的模样。
杨戬挠了挠头,憨厚地笑道:
“禹王伯伯说笑了,晚辈不过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力,何足挂齿。”
“比起禹王伯伯当年治水之功,晚辈这点微末道行,实在是不值一提。”
“好孩子。”
大禹轻轻拍了拍杨戬的肩膀。
随后,大禹的目光转向了杨婵。
只见杨婵手持宝莲灯,周身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真是仙子下凡尘,袅袅婷婷,美得令人窒息。
她的眉眼之间,像极了当年的云华仙子,真有故人之姿。
大禹心中暗自赞叹:
“杨婵这丫头,也长大了。”
“她手中的宝莲灯,乃是天地间少有的至宝,如今在她手中,更是发挥出了无穷的威力。”
原来,杨戬之母云华仙子,与大禹乃是故交,二人情谊深厚。
杨戬和大禹也早就相识,称得上是大禹的半个子侄。
遥想当年,云华仙子尚是天界威名赫赫的女战神,英姿飒爽,神通广大。
彼时,大禹肩负治水重任,却不幸遭遇了九头水毒蛇相柳的阻挠。
在大禹与相柳的较量中,曾有一度,大禹的军队被相柳的强大力量所击败,军队节节败退,局势岌岌可危。
此时,云华仙子这位天界的女战神,得知大禹治水之难,以及相柳之恶行后,毅然决定下凡相助。
最后,大禹在云华仙子的帮助下,击败了相柳,治理了肆虐的洪水。
自此,大禹和云华仙子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后来,云华仙子因与凡人私配,触犯天条,被天庭镇压于桃山之下,受尽苦难。
杨戬心急如焚,誓要劈山救母。大禹念及与云华仙子的旧情,以及杨戬的孝心与勇气,暗中将当年治水时所用的那把遇山开山的“开山神斧”赠予了杨戬。
这把开山神斧,曾伴随大禹劈山开路,治理洪水,如今又成为了杨戬救母的关键。
在“开山神斧”的助力下,杨戬终于成功劈开了桃山,救出了母亲云华仙子。
再后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已到了封神大战之时。
商朝与周朝的大战,实则是人族两个王朝之间的内战。
作为人族始祖的三皇五帝,本应保持中立立场,不偏不倚。
毕竟,双方都是人族子民,手心手背都是肉。
然而,在这场封神大战中,玉鼎真人却两次派遣杨戬前往火云洞求助三皇五帝。
而三皇五帝,也皆慷慨相助,为杨戬提供了宝贵的支持与指引。
周军之中,人才济济,为何两次都偏偏派遣杨戬前往呢?
只有杨戬去最合适。
毕竟,杨戬和大禹的关系放在那里。
……
杨婵盈盈下拜,素手交叠于身前,声音温婉:
“杨婵拜见禹王伯伯。”
禹王目光温和地落在杨婵身上,微微颔首,眼中满是长辈的慈爱与期许。
“禹王伯伯,您难得到这灌江口一趟,快请入内说话。”
杨戬侧身让出道路,恭敬地邀请道。
大禹迈步随杨戬踏入杨宅,屋内布置简洁而不失典雅,透着一种宁静祥和之气。
大禹径直走到云华仙子的牌位前,神色肃穆,缓缓取出一炷香,点燃后双手捧香,深深鞠躬,将香稳稳插在香炉之中。
那袅袅青烟升腾而起,带着大禹对云华仙子的敬意。
大禹环顾四周,看着这被杨戬治理得井井有条的灌江口,街道整洁,百姓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
“杨戬、杨二郎、人和神的儿子……”
大禹看着杨戬,心中忽然有了一个坚定的选择。(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