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电灯发明,万户飞天!【求追订】

    朱雄英、朱檀等几个大本堂学生虽然参与电器研究,但并非电器研究所负责人。

    目前的电器研究所所长李涉,是这几年大明重视科学、科技后,挖掘出的一位发明人才。

    此人家也是个不大不小的地主,从小被送去读书,却不喜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反而沉迷各类杂书,尤其是涉及“奇技淫巧”的书籍。

    成年后,李涉更是经常搞各种发明创造——虽然其中大部分都非实用之物,但偶有一两件好用的,也让他闻名乡里。

    不过因不善经营,家资被他一点点败去,家势也很快衰落了。

    若无意外,李涉大概率会因为沉迷发明创造,妻离子散、穷困潦倒而亡,且在史书上籍籍无名。

    不过在这一时空,他却因为发明的爱好被地方官员举荐,不仅成为一名正九品的小官,才能也得到认可。

    当然,对李涉来讲,或许能学习各种科学知识,了解许多神奇的科技,才是最大快乐。

    也因此,李涉对刘宽极为崇拜,几乎敬若天人。

    “下官李涉拜见院正!”

    得知刘宽到来,李涉带着两名研究所吏员匆匆迎接,作揖行礼。

    刘宽道,“不必多礼——你之前呈报公文不是说最新研究出的电灯泡已稳定照明48小时了么?带我去看看。”

    “是。”

    李涉应了声,便带刘宽前往专门研究电灯泡的院子。

    事实上,如今电器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便是研究电灯——之前朱檀提议的电风扇已经完成了,只不过在使用人力或畜力发达的情况下,能效相当低,还不如直接人工扇风。

    此后研究所就将精力大都放在了电灯的研究上。

    后世一般国人提到电灯,首先就会想到爱迪生,认为电灯就是爱迪生发明的——毕竟教科书上就是那么写的,爱迪生小时候就通过无数试验寻找到了最合适的灯丝,进而发明了电灯。

    可实际上,在电灯发明史上,爱迪生是一个辈分很靠后的后辈,他的成功是站在许多前人肩膀上达成的。

    早在人类掌握发电原理之后,就有人琢磨利用电来照明。

    大概是在十九世纪初,便有人发明了早期的用电照明设备——电弧灯。

    电弧灯连灯泡都没有,光芒刺眼,又不安全,照明时长也短,且十分耗电,但不能否认它就是早期的电灯。

    那个时候爱迪生都还没出生。

    后来又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到了十九世纪中叶,才有人发明了由灯泡、碳丝制成的电灯泡,优化之后可以照明四百多个小时。

    又过了二三十年,爱迪生才成为众多研究电灯的发明家之一。

    他对电灯的贡献是寻找到了最适合制作电灯的碳丝,以及比碳丝更适合做灯丝的钨丝。

    但实际上这两件事都不是爱迪生本人做的,而是他指派实验室中的两名科学家在团队协作下完成的,只不过最后专利是爱迪生的而已。

    说爱迪生是发明家,倒不如说他是资本家。

    刘宽由李涉引领着进入了小院一间专门用于电灯照明试验的暗室中,便瞧见了里面的“电灯”。

    李涉虽然每天都能看到电灯,但此时看着电灯时仍颇为兴奋。

    他道:“这个电灯的灯丝是按照院正您的指点,使用一种日本竹子碳化而成,目前已经使用接近72个小时了,虽然光芒略有暗淡,但依旧要比油灯亮得多!”

    李涉为这个研究所发明的碳丝电灯自豪,却不知在刘宽眼中,这个碳丝电灯简直弱爆了。

    刘宽穿越月前,钨丝灯泡都几乎在中国消失匿迹了,刘宽也只是在少年以前见过钨丝灯——印象中它的光芒暗淡,晚上照着光写作业都费劲儿。

    可眼前的碳丝灯光芒却比钨丝灯都明显暗淡一大截,也就是比油灯亮些,光芒范围大些而已。

    不过,看到这这盏碳丝灯,刘宽还是不禁回忆起后世被各种明亮灯光照亮的夜晚,一时眼睛有点湿润。

    这时李涉又道,“根据院正所教的电灯原理,其亮度跟灯丝有关,而电灯使用寿命则跟灯丝以及灯泡里面的气体有关。”

    “灯丝我们目前主要有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碳丝,另一个则是钨丝——纯粹的钨我们目前还在设法提炼,但想要有所突破,却不知要等到何时了。”

    “至于灯泡的制作,以我们目前的气体抽空和置换技艺水平,只能做到这步。”

    “所以,这个碳丝灯泡已经是我们目前灯丝、灯泡技艺下最好的一个成品。若想质量再有明显提高,就必须灯丝及灯泡制作方面都有质的突破才行。”

    刘宽点点头,“这碳丝灯若能稳定使用三天,便已经算具备相当使用价值了。你们之后可以考虑优化制作流程,尽量让它方便生产。”

    “待这个灯泡照明试验结束后,你拟写一份相关报告呈上来,我会为电器研究所请功。”

    说这话,就是刘宽认可研究所研制的碳丝电灯了。

    一时间,李涉等在场的官吏、工匠都不禁面露喜色。

    他们可是为研制电灯艰苦工作了大半年,哪怕有刘宽给的资料,也是失败了许多次才获得这个成果。如今他们的努力获得认可,将有收获,自是一个个激动无比。

    随后,刘宽又到研究所别处看了看,了解了些其他方面的工作情况。

    临走时,刘宽对李涉道:“电灯的后续研究工作你可以着手交给所内其他研究人员,我会给你安排另一项研制任务?”

    李涉知道,每一项研制任务他都可以从刘宽这里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因此很是积极。

    他闻言迫不及待地问:“敢问院正,是何研制任务?”

    刘宽一笑道:“提前告诉你也没什么——研制无线电报机。”

    “无线电报机?”李涉还是头回听到这个名词,一时不解其意。

    刘宽道:“记得我跟你提过,电流可以转化为电磁波,而无线电报机便是通过改变电流,再转化为电磁波,进而向外传递消息的一种电器。”

    “若能成功研制出无线电报机,即便双方相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无线电报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联络,交换信息。”

    “可以说,无线电报在军事、交通等许多方面都有极重要的作用。一旦完成,我等都将立下大功!”

    李涉想象了一番刘宽所描述的无线电报机应用前景,立马意识到这一发明确实意义极其重大,不禁兴奋、激动得微微颤抖。

    他随即又有点不自信地问,“院正,我们真能研制出这种近乎仙家法宝的机器吗?”

    刘宽一笑道,“人们以前认为只有神仙才能掌控电,可如今不是也被我们掌握了么?既如此,发明个无线电报又有什么不可能的?”

    “你先将碳丝电灯研究工作交接好,待此事办好,我便会将无线电报的相关资料给你。”

    说完,刘宽拍了拍李涉肩膀以示鼓励,便离开了。

    其实在原本历史上,是先有了有线电报,大半个世纪后才有了无线电报——有线电报只需通过电流通断、长短来传递信息,要比无线电报简单得多。

    而有线电报的发明,甚至还在实用碳丝电灯之前。

    刘宽之所以让李涉直接研制无线电报,其一是知道,未来无线电报替代有线电报是一种必然。

    其二则是迫不得已——有线电报虽然更简单,可传输却依赖电线。

    以大明目前的相关工艺水平,想在小范围内布置电线还可,可想要牵设远距离电线,起码能制作橡胶壳的电线,并能较大规模的采收橡胶才行。

    考虑到时间及人工等成本,倒不如直接研制无线电报······

    刘宽离开电器研究所后并没有回天工院衙门,而是顺便到热气球研究所视察。

    自前年那次热气球试验结束后,朱雄英、朱檀等大本堂学生就极少参与热气球的研究工作了。

    所以,目前这个研究所也是另有人负责。

    这人就不是李涉那种原本历史上的无名之辈了,而是一个大明鼎鼎的历史名人。甚至在当下,这人都是比较有名的。

    他就是大明东宁伯,陶成道!

    陶成道原名陶广义,元末时本是浙江婺城陶氏书院的山长,先是喜好炼丹,后来转钻研火器。

    朱元璋拿下婺州后,陶成道向其献上了几样火器,并利用火器、火药在战事中屡建奇功,因而被朱元璋封为万户,大明建国后更是封了伯爵。

    陶成道一直负责主持军器局的火器相关工作,刘宽其实早有接触,只是接触的不多。

    直到后来陶成道听闻热气球试验成功,主动跟他联系,并向老朱请求离开军器局,来负责热气球的后续研究工作,刘宽与其接触才渐渐增多。

    两人熟悉之后,陶成道就提出了一个设想——能不能利用火箭把人送到天上。

    甚至提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飞天设计——飞龙椅。

    即制作一个类似椅子的载具,在下面装配多支火箭,通过火药推力将人送上天。

    刘宽当时听到这个设想都惊了。

    先下意识怀疑陶成道也是穿越之人,随即就否定了。

    再然后他就联系到记忆中一个明朝飞天的名人,也是世界首个飞天的人——万户!

    最后又联系到老朱曾封陶成道为万户(元制),他这才恍然——大明后来飞天的“万户”,极可能就是眼前的陶成道!

    第二更。

    晚安~(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带着铁路到大明不错,请把《带着铁路到大明》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带着铁路到大明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