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两白银听着很多,可实际只有六千多斤,又因为白银密度较高,所以实际体积并不算大,用三个稍大些的木箱便装下了。
至于五千两黄金体积就更小了,一个小箱子足以装下。
等赵维带着宝钞所的验银员检查了所有金银,天都快黑了。
裴东显本想留赵维等人吃饭,可赵维却以公事为重拒绝了,完事后直接带着几名吏员和五十名明军,押送兑换到的金银回城。
次日。
裴东显与长子裴克文带着准备好的礼物,到李家村一户户的拜访,又是送布匹、腊肉,又是送笔墨纸砚的,自是赢得了村民们的好感。
随后,他便在村老李二七的带领下,去看了朝廷分给他家的田地。
“官府来人说,裴员外家有十岁以上的男丁八位,故分得水田四亩,旱地八亩。”
“这些水田都是从官田中划过来的,勉强算得上上等田,精耕细作,一亩收个三百斤稻子不成问题。”
“那些旱地你也别小看了,仔细些种上红薯,亩产千斤都是有可能的。”
裴东显、裴克文原本听得心不在焉——他家在高丽时,有田地上千顷,眼前的这几亩田地真的看不上。
可听李二七介绍到什么红薯,父子俩都是一愣,齐声道:“多少?”
“什么多少?”李二七一时没反应过来。
裴东显道:“李老说那红薯亩产多少?”
“亩产千斤啊。”李二七答完,想起当初李家村得知此事时的情景,便又道:“裴员外可别不相信,这红薯如今村里家家都种,照顾好了,亩产千斤绝不是问题。”
裴东显虽然没种过田,可作为高丽的超级大地主,对粮食亩产还是知道的。
因此他依旧难以相信李二七的话,问:“那红薯究竟是何作物?竟能亩产千斤?能吃否?”
李二七笑道,“不能吃我会叫它粮食?至于这红薯来历···听说是朝廷从东海万里之外的美洲找到的,类似的还有玉米、土豆、花生等。”
“总之啊,你们到大明来种田,日子绝对好过。”
见李二七言之凿凿,裴氏父子有些相信了。
待回到家中后,裴东显将这事跟其他几个儿子说了,便感叹道:“大明竟然能在那什么美洲找到亩产千斤的粮种,当真是受上天庇佑。”
“如今看来,高丽内附大明,我们这些世家、豪门虽倒了霉,可那些平民却正要过上好日子了。”
裴克武听了不禁嘀咕道,“那些草民过不过好日子跟我家有何关系?若不内附,我家怎么也不会落得现在这般凄···”
“住口!”裴东显喝断了裴克武的话,“再让我听见你这般非议朝廷,便将你赶出家门,免得连累全家!”
裴克武其实是个色厉内荏之辈,被裴东显这么一喝斥,顿时不敢再说什么了。
裴东显道:“下午我与老大、老三进城,一是看看那房牙介绍的几处宅院、商铺,二是看看有没有什么买卖可做。”
“大明如今不仅军威震四海,更获得了红薯、玉米、土豆等粮种,已然迈入超越盛唐的太平盛世之中。”
“这种时候,做买卖最容易赚钱——我们留太多钱在家中,只会招人惦记。拿去做买卖,不仅可以免去一些麻烦,还能钱生钱。”
裴克文道:“父亲说的是。”
···
···
几日后。
吃罢晚饭,刘宽跟朱蕙兰、苏采薇和几个孩子在偏厅看书、闲聊。
苏采薇含笑道:“听说近日迁到京师的高丽裴、柳、宋三家都采购了不少贵重物品,还都从咱家的超洁展馆购买了好几套高档陶瓷卫浴品呢。”
刘宽看着书,头也不抬地道:“这三大高丽世家都是带着很多金银财宝来京师的,只要他们当家人不蠢,就知道花钱买平安。”
朱蕙兰道,“他们既然都迁徙到京师了,就算带再多钱财,朝廷也不会打他们的主意吧?”
刘宽道,“朝廷是不会打他们的主意,可京师的权贵等势力却未必不会。”
朱蕙兰若有所悟,随后又忍不住问:“那他们这样大笔花钱就有用?”
刘宽一笑道,“这么做至少可以向朝廷展示他们融入大明的决心,这样即便遇到什么事,朝廷也不至于不管。”
“另外,他们这么花钱,谁知道手里还能剩下多少浮财?也许就能打消某些人的贪心呢?”
有些话刘宽没跟朱蕙兰、苏采薇说——朱元璋之所以要将这些高丽世家迁到大明各个城市,除了想移除他们在高丽的势力,另一个原因就是想以这些高丽世家为柴薪,用他们的钱财为大明一些城市的发展、繁荣再添一把火。
至于说这些高丽世家是否会成为大明未来的隐患,不论是朱元璋、朱标,还是他,都不担心。
一则,以大明如今的体量,消化高丽的世家、豪族,完全是小意思。
二则,高丽不是后世的宇宙国,其受汉文化影响很重。别的不说,那些世家、豪门男子都是会写汉字的,甚至很多都会说汉话,融入大明并不难。
当然,若是有人想不开,要作妖搞点什么,那就正中老朱下怀了。
刘宽可以肯定,老朱肯定是派锦衣卫盯住了那些世家、豪门的,一旦有谁搞事,必然会被老朱拿出来当做第二次杀鸡骇猴的那只鸡。
次日。
刘宽到天工院上职没多久,便有宫中宦官过来,确实送来了一份电报复印件。
“刘院正,这是昨日齐王发来的电报,皇上说给您看看。”
“劳烦中使跑一趟了。”
“不敢当。”
小宦官离开,刘宽便看起这份电报来,看了一会儿,刘宽就摇起头来。
“这个朱榑,能力果然比朱棡差了一大截,更不用说比朱棣了。一手好牌,居然能打成这样。”
原来,在这份电报中,朱榑想讲述了齐藩船队在马纳尔港口补给却被围困的事,以及他念头一转,不去那伽罗建藩,改在僧伽罗建藩。
临时改变建藩目的地就算了。
可朱榑靠着先进的枪炮兵器、精锐的军队,明明先后拿下了马纳尔及僧伽罗王城科伦坡,结果却因为在科伦坡呆得太久,让僧伽罗二王子围困了马纳尔。
虽然朱榑回师后击败了僧伽罗二王子率领的几万大军,但齐藩的海船却因此损失好几艘,战死的将士更是多达近千!
如果是在大明这边,一场打仗死个千把人不算什么,老朱都未必在意。
可在海外,不算朱榑招募的三千安南人,他身边就八千明军。而今战死近千,等于是脱了一层皮。
最主要的是,这一仗朱榑还让那僧伽罗二王子跑掉了。这就意味着,他最初“攻破科伦坡令僧伽罗四分五裂”的计划很可能会失败。
一旦那僧伽罗二王子能统合了国中各个势力,齐藩在僧伽罗就算能站住脚,初期发展也会艰难无比。
若朱榑再犯一两个大错,被僧伽罗人赶到海上都有可能。
要是没能完成就藩,就算朱榑没死在海外,估计也没脸回大明了。
待刘宽看完这份电报,又工作了个把小时,一位工部吏员送来了一封文函,却是今日“金陵橡胶厂”建设完工,请他后日莅临视察,指导一番。
大明种植橡胶树已经有五六年了,在云南、偭北都司、吕宋都司、海龙都司,都建立了规模不小的橡胶园,尤其以吕宋都司橡胶园最多、规模最大。
所以,如今大明橡胶早就不依赖于美洲了。
考虑到天然橡胶产量连年猛增,满足天工院、工部等多个部门的实验、生产还绰绰有余,刘宽便在去年建言开办“金陵橡胶厂”。
一则是对现有的各种橡胶产品扩大生产,乃至使橡胶用品产业化。
二则,也准备将橡胶产品投放到民间,为日后向民间开放天然橡胶材料做准备。
刘宽觉得,等民间也参与遇到天然橡胶的研究与生产当中,其相关研究进度必然更快,被发明创造出的橡胶产品也将更多。
朱元璋、朱标商议后,觉得天然橡胶虽然重要,却不会对朝廷统治造成威胁,便同意了此事···
两日后,刘宽早上九点来到了位于京师东郊的金陵橡胶厂,结果发现朱标也在。
他当即上前行礼,解释道:“微臣不知太子殿下今日也来视察,来的迟了些,还请太子殿下恕罪。”
朱标笑道,“我也是临时起意,才想过来看看,并未通知到天工院,妹婿何罪之有?”
两人又就橡胶厂的事聊了几句,便在相关官吏的引领下,一起进了厂子。
走在路上,朱标就忍不住问:“这橡胶厂建好后,都能生产什么?”(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