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宫。
李承乾花费了三天的时间,才勉强把朝廷各类文书大概的过目了一遍。
不仅仅是房玄龄送来的统计,还有包括六部的情况。
朝廷是个很简单的词,但换做大唐又没那么简单。
更何况这是天下。
这天下有多大,用后世数据的统计来说是1237万平方公里,比后世的960万还要多出277万。
往东,包括整个辽东地区,也就是后世的朝鲜半岛。
往南,包含交州地区都归属于岭南道管辖,虽然不是后世越南全境,但基本上也差不多了。
往西,直达中亚咸海,设立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及中亚部分地区。
往北,东西突厥基本上臣服,在包含贝加尔湖及其周边区域,通过设置单于都护府进行管辖。
这就是盛世大唐,世界中心,文明中心,几乎包含了整个东亚地区。
哪怕没有包含的地区,也是要对大唐俯首陈臣。
而现在,这个‘天下’,都在李承乾的掌控中。
如今考虑的问题,就是要怎么掌控。
在了解的大概情况后,李承乾暂且有了个初步的想法。
“召房玄龄,长孙无忌觐见。”
东宫的教令传达皇城,长孙无忌跟房玄龄立即便赶了过来。
“拜见殿下。”
不管先前如何,现在的太子已经赢了,这往后的朝堂,便就是太子说了算。
这可不是普通的传统继承,而是走的玄武门继承制,李承乾的身份地位无可动摇。
换句话说,现在的朝堂就是太子一言堂,哪怕提出再是荒唐的命令,大家都只有执行的份。
别说房玄龄跟长孙无忌了,就是朝堂上平日里威风抖抖的谏官们,最近都是小心翼翼的。
李世民‘从谏如流’,所以才有谏官超然的地位。
可一个用火炮打开玄武门,走大唐玄武门继承法上位的太子,会跟他父亲,祖父那样,听从谏官的建议吗。
俗话说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太子现在可没什么动静。
在百官看来,这就是等着哪个跳出来杀鸡儆猴呢。
太子可是在玄武门,踩着数万尸骨走上来的,整个朝堂百官才多少人,怕都不够太子砍的。
是以房玄龄跟长孙无忌可不敢在太子面前倚老卖老。
且他们先前是陛下党。
“不知太子殿下有何吩咐。”
相对来说长孙无忌轻松一些,不管怎么说,他都是太子的舅舅,长孙皇后是他妹妹,就算是把他从朝堂上撸走,富贵一生还是能保住了。
况且他还是关陇门阀的代表,算起来也是太子党一系的势力。
清算关陇门阀,总不能让五姓七望登堂入室吧。
李承乾坐在案前,手指轻叩着桌案上的舆图,目光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州府标记。见二人躬身行礼,他抬手示意:“舅舅,房相,不必多礼,坐。”
待两人落座,李承乾开门见山:“二位都是辅政重臣,这几日我翻看各部文书,心中有个想法,今日请二位来,便是想商议一二。”
房玄龄拱手道:“殿下请讲,臣等洗耳恭听。”
李承乾指尖点在岭南道的位置。
“大唐疆域万里,州府数百,可朝中官员却捉襟见肘。”
“就说这岭南道,下辖四十余州,却只设一位经略使统管,各州刺史既要理民政,又要管军务,还要应对蛮族事务,分身乏术之下,政令推行多有滞涩。”
长孙无忌眉头微蹙:“殿下的意思是……增官?”
李承乾语气笃定:“不仅要增官,更要增署。”
“现有六部虽能统摄全局,却对地方具体事务鞭长莫及。依我之见,当增设专职官署,分理专项事务。”
他起身走到舆图前,拿起笔在上面圈画:“比如漕运,如今由户部下辖的度支司兼管,可大运河贯通南北,每年漕粮数百万石,沿岸各州协调事务繁杂,当设‘漕运总署’,专司漕运调度、河道修缮、粮仓储管。”
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抚须沉吟道:“增设官署需增置官吏,国库开支怕是……”
李承乾打断他的话,语气斩钉截铁:“开支是其次,效率才是根本。”
“官吏不足,便广开科举,扩大取士名额;地方吏员中有才干者,亦可破格提拔。我要的是各司其职,而非一人身兼数职,最终一事无成。”
长孙无忌察觉到话锋转向,试探着问:“殿下所言,莫非还涉及军政之事?”
李承乾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刀:“正是。”
“如今各州刺史既掌民政,又握兵权,看似高效,实则隐患无穷。一旦地方势力坐大,尾大不掉,便是祸乱之源。”
他走到北方边境的标记处,沉声道:“安西都护府、单于都护府,这些边地军政合一,是因战时所需。可地方上四海升平,当改弦更张。我意推行军政分离,各州刺史专司民政、税赋、教化,另设都尉统管地方驻军,互不统属,各司其职。”
房玄龄脸色微变:“殿下,此举怕是动摇国本啊。自隋以来,便是州刺史兼掌军权,骤然变更,恐生动荡。”
李承乾冷笑一声:“动荡?”
“我倒是想看看哪里会有动荡。”
“如今大唐疆域远超往昔,若再不厘清军政权责,难道要等到边将拥兵自重,重演历代王朝之覆辙吗?”
长孙无忌沉默片刻,缓缓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此事牵连甚广,需得循序渐进。不如先从关内道、河南道试点,待有成效再推行全国?”
李承乾点头:“舅舅所言有理。此事便交由二位负责,玄龄公牵头制定官署增设方案,舅舅负责草拟军政分离章程。一月之内,我要看到具体章程。”
顿了顿,李承乾继续道:“除此之外,关于增设官署官员章程,分告六部,各交提案,限期七日内分批上交。”
“届时我当亲自查阅。”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
这改革一旦推行,整个大唐的官僚体系都将迎来巨变。但他们也明白,太子新政,肯定是要做出一些事情的,更多方面是对权力的洗牌。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显然太子是要通过改革来收拢权力。
“臣等遵旨。”两人起身领命。
太子要增设官署、扩大官员队伍的消息,像一阵狂风般席卷了整个皇城,朝堂上下顿时炸开了锅。
吏部衙门里,几位郎中围着尚书侯君集愁眉不展。“侯尚书,这太子殿下的意思,是要彻底推翻陛下的吏治之策啊。”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郎中急声道:“陛下力推官员精简化,裁撤了近三成冗余吏员,才让各部运转得愈发高效。如今殿下反倒要增官,这不是往冗官的路上走吗?”
侯君集冷哼一声:“休得胡言。太子刚执掌朝政,此举必有深意。只是……”
“陛下推行精简化,是因隋末战乱后百废待兴,国库空虚,养不起那么多官员。可如今大唐盛世,疆域辽阔,自然需要更多人手分管事务。”
户部那边更是议论纷纷。度支司主事拿着算盘噼里啪啦算个不停,对着户部尚书戴胄道:“戴尚书,若是增设漕运总署,单是官吏俸禄、衙署修缮,每年就得多支出数十万贯。再加上扩大科举取士,各地官员俸禄翻倍,这国库怕是撑不住啊。”
戴胄捋着胡须,沉吟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太子要推行军政分离,各州都尉统管驻军,军费开支或许能省下不少。而且官员多了,地方治理得好,赋税自然能增收。只是这短期之内,国库压力定然不小。”
御史台里,几位谏官更是坐不住了。当年李世民从谏如流,给了他们极高的地位,如今面对这位用火炮上位的太子,他们既想进谏,又怕触怒龙颜。
“诸位,太子此举虽有革新之意,但与陛下之策背道而驰啊。”
一位年长的谏官忧心忡忡地说:“陛下常说,官不在多,而在精。如今增设这么多官署和官员,难免会出现推诿扯皮之事,反而影响政务治理。”
另一位年轻些的谏官却有不同看法:“可话又说回来,如今大唐疆域比先帝在位时扩大了不少,当年的官员配置,确实难以应对现在的局面。就拿安西都护府来说,下辖数十个州,却只有寥寥几位官员分管,很多事务都积压着没人处理。”
朝堂之上,官员们的议论声越来越大,各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有人支持太子的改革,认为这是顺应时势之举;有人则坚守陛下的政策,担心改革会引发动荡,应该要延续贞观之治。
次日,几个年迈的谏官站了出来,他们要去东宫,劝说太子殿下收回成命。
这方面自然是准备了大量的说辞。
皇城各署很多官员都看着,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百官对太子的试探,尤其是谏官,更想知道太子对如今谏官群体的态度。
东宫门口,几个老谏官怒气冲冲的闯了进来。
为首的谏官手里还攥着一本《贞观政要》,看那样子是要跟太子好好理论一番。
“太子殿下何在?我等有要事启奏!”
几个谏官声音在东宫大殿外回荡,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威严。
此时,李承乾正在殿内看着舆图,听到外面的喧哗声,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他对着身边的侍卫使了个眼色:“把这些人给我拿下。”
侍卫们领命,立刻冲了出去。几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按倒在地。
“你们放肆!我等乃是朝廷命官,要面见太子殿下!”
谏官们挣扎着怒吼道。
侍卫们却不理会他的叫嚷,直接将他们捆了起来,押进了大殿。
李承乾缓缓转过身,目光如炬地盯着被押进来的几位老臣,冷冷地说道:“尔等好大的胆子,竟敢在东宫之外喧哗,莫非是想逼宫不成?”
老谏官怒视着李承乾:“太子殿下此言差矣!我等只是想劝说殿下收回成命,不要违背陛下之策,何来逼宫之说?”
“何来逼宫之说?”李承乾冷笑一声,走到谏官面前:“你等在东宫之外大声喧哗,扰乱东宫秩序,这便是其一。”
“其二,尔等手持《贞观政要》,以陛下之名胁迫于我,妄图让我改变主意,朝令夕改,这难道不是逼宫吗?”
“其三,如今朝堂之上议论纷纷,你等却在此时集结起来,闯入东宫,明摆着是想煽动百官,这更是逼宫之罪!”
李承乾的话音刚落,几人等人顿时面如死灰。
他们没想到,自己只是想来进谏,竟然被扣上了逼宫的罪名。
“殿下,我等冤枉啊!”一位老臣哭喊道,“我等只是出于对大唐的忠心,才想劝说殿下啊!”
“忠心?”李承乾冷哼一声:“若是真的忠心,就该明白,时代不同,政令也该有所调整。陛下推行官员精简化,是因为当时的国情需要。可如今大唐疆域辽阔,事务繁多,增设官署和官员,是顺应时势之举。你们却一味地坚守旧制,阻碍改革,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忠心吗?”
“更何况,你们集结起来,闯入东宫,大声喧哗,这分明是没把我这个太子放在眼里,是对皇权的挑衅!”
李承乾的语气越来越严厉:“这不是进谏,而是逼宫!”
几人还想辩解,却被李承乾打断:“不必多言!来人,将这些人打入天牢,以逼宫罪论处!”
侍卫们再次上前,将几个谏官拖了下去。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皇城,百官们无不震惊。他们没想到,太子竟然会如此强硬,仅仅因为几位老臣进谏,就将他们以逼宫罪论处。
一时间,朝堂上的议论声戛然而止。那些原本还想反对改革的官员,都吓得不敢出声。
他们知道,太子这是在杀鸡儆猴,谁要是敢再阻碍改革,下场恐怕会和萧瑀等人一样。
很多有心思的官员,则是回到官署,用心开始写增设官署的章程,响应太子教令。(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