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奚族在辽国地位极高,与契丹并称为“两国”。
奚族与契丹同出东胡,早期被称为“库莫奚”,唐代就已经崛起了,跟契丹是同种异族。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后,奚族主动归附,成为辽政权最核心的盟友,享有“奚王”自治权,其地位远高于女真、渤海等其他部族。
随后,奚人世代与辽人通婚,都改姓萧氏。
奚族也是以游牧为生,兼营农业,盛产良马与皮毛。
军事上,奚族骑兵是辽军主力之一,组成“奚军”,为辽国南征北战,是辽代草原统治的重要支柱。
奚族作为辽代核心部族,其丁口约十万到十五万,若计入老弱妇孺,总人口约十五万到三十万。
后来,随着宋辽战争、辽金战争、宋辽金战争,作为辽军的主力,奚族人口锐减。
但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直到现如今,奚人仍有大几万丁口,算上老弱妇孺,总人口仍旧有十到二十万。
奚人生活区域,早期南至古北口北,北至崇信馆,东至白狼水西流域。
随着大宋夺取了燕云地区,奚人先是南界收缩至滦河南岸,北界收缩至滦河支流瀑河流域,后来,基本上只剩下滦河中下游地区。
在这之后,大宋开始攻取辽东地区。
初期,奚王萧干,一直率领奚人帮助残辽复国。
萧干,奚名回离保,亦作回里不、夔离不,身为奚王忒邻后裔,其一生深深嵌入辽朝末年的政治军事漩涡。
早年,萧干凭借出身与能力,得以侍从辽道宗左右担任护卫,后执掌契丹精锐部队铁鹞子军详稳之职,自此开启军事生涯。
在仕途进阶之路中,萧干的才能逐步展露。他先后执掌奚六部大王事、就任本部大王,还曾兼任契丹行宫都部署,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后,他又辗转北女真详稳、咸州路兵马事知事及东京统军等要职,每到一处皆肩负重任。在任期间,面对诸蕃入寇,他率军奋勇出击,将入侵者尽数击溃;叛军头领霍六哥攻陷城池、四处劫掠时,亦是萧干领兵出征,成功平定叛乱,守护一方安定。
在辽国末年,萧干就像是一颗耀眼的将星,活跃在残辽的历史舞台上,帮辽国打了无数场战争。
历史上,耶律延禧西逃后,南京留守耶律淳在群臣拥戴下建立北辽。
当时,北宋认为收复燕云的时机已到,撕毁百年盟约,以童贯为帅,率领数十万大军北上伐辽。
而耶律淳面对内忧外患,一度心生投宋之念,若此举达成,辽宋联盟抵御金国或成现实。
可惜,当宋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种师道率领直逼燕京,一路由辛兴宗统领进攻涿州时,萧干临危受命,与耶律大石共同执掌北辽军事。二人不愿意降宋,力主迎战。
萧干凭借对奚族骑兵的绝对掌控,迅速整合奚军与契丹残部,针对宋军不善野战的弱点,制定了诱敌深入、突袭分割的战术。
第一次伐辽之战,萧干亲率奚族精锐骑兵,利用平原地形优势,对宋军侧翼发起猛攻。
奚族骑兵自幼在马背上长大,冲击力极强,加之萧干指挥得当,宋军阵脚大乱,士兵争相溃逃,自相践踏者不计其数。
此役宋军损失惨重,种师道被迫率军撤退,第一次伐辽以失败告终。
不久后,北宋不甘心失败,再次集结兵力,由刘延庆、刘光世父子统帅,发动第二次伐辽战争。
萧干与耶律大石再度联手,利用宋军冒然撤退之机,在萧干与耶律大石的夹击下,宋军军心涣散,数十万大军瞬间土崩瓦解,刘延庆仅率少数亲信狼狈逃窜,宋军的武器装备、粮草物资尽数被北辽缴获。
经此两战,萧干与耶律大石彻底粉碎了北宋的伐辽计划,也让耶律淳放弃了投宋的想法。
战后,北辽虽暂时稳住了局面,但辽宋之间的信任已荡然无存,联盟抵御金国的可能化为泡影。
此后,金国趁机南下,先灭北辽,再攻北宋,辽宋最终皆走向覆灭。
若没有萧干与耶律大石的强硬抵抗,耶律淳降宋或许成为现实,辽宋联手或能延缓甚至改变被金国灭亡的命运。
这一世,萧干率领奚人帮辽国打了好多年,辽国是越打越没有希望。
等到辽国最后的希望耶律敖卢斡也越来越像一个昏君了之后,萧干干脆脱离了辽国,率领奚、汉、渤海三军离开辽国,回到故乡箭笴山,这里是奚族人的根据地。
作为奚人的领袖,作为一个枭雄,碰上这个乱世,萧干很希望在大宋、残辽和金国的夹缝之中,打拼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这是他的梦想,这是他追求的目标。即使最终失败,他也绝不后悔。
所以,萧干将奚王府大堂改称为“铁瓦乌龙殿”,在此创建大奚帝国,自立为“奚国神圣皇帝”,改元“天阜”。政治上,他设立奚、汉、渤海三枢密院,分管三族事务,又改东西节度使为二王,分司建官;经济上,他铸造“天阜通宝”钱,流通奚地;民族政策上,他推行仇恨契丹部族、交好大宋的政策。
建国不久,萧干便不断率领奚人袭击契丹部落,抢掠契丹部落的人畜。
不想,萧干的叛国之举,由此引起奚人对他的不满,民心大失。
去年春天,奚族地区出现了严重饥荒,为了生存,奚人纷纷外出逃向大宋的统治区,投了大宋。
赵俣特意作出指示,一定要救济前来投大宋的部落,并将他们妥善安置在大宋在东北新建的城市当中。
当时,萧干本来正在卢龙岭训练军队,准备大展宏图。
得知奚人化整为零纷纷跑去投降大宋了,而且大宋还接纳了这些奚人,将他们打散安置在辽东的一众城市中,萧干感觉事态很严重,他对大宋挖他的墙角也感到很愤怒。
于是,萧干冒险出山,率军南下去大宋的境内寻找粮食。
萧干第一个进攻目标是北安城,也就是北安州城。
此城,南依燕山、北向松漠,恰处辽中京与古北口之间的驿道要冲,为连接草原与中原的交通枢纽。该城的建置可追溯至北魏安州,辽圣宗时期以迁入的汉户为基础重置北安州,设兴化军,辖文德县,隶属于中京道,为刺史级州城。此州一度被金国所占领,改名为兴洲。后被大宋收复,改回北安州。
萧干攻破北安城后,将城内粮食洗劫一空,并派人运往卢龙岭。
消息传到东京汴梁城,赵俣很生气。
因为这不光是一座城池的人口和物资,萧干还切断了中原与草原的通道,甚至影响到了大宋伐金。
于是,赵俣给刘法下令,让他立即组织军队剿灭萧干,以解除这股反宋势力对大宋交通要道的威胁。
刘法接到赵俣的圣旨了之后,立即派折可求和刘光世各率五千兵马,前往石门镇,占领那里的关口要隘。
石门镇在卢龙岭下,距离萧干的根据地不远。
刘法想首先切断萧干的退路,然后再从正面与之决战。
于是,折可求和刘光世领兵前进,他们以为萧干军马还在北安州一带,遂放松了警惕。他们没料到,萧干已获得消息迅速回师,在石门镇西南路边设下了埋伏。
不久之后,折可求和刘光世被萧干击败,落荒而逃。
萧干乘胜前进,很快便攻陷承德,四处抢掠。
萧干兵锋甚锐,甚至扬言要收复燕云地区,打过黄河去,进攻大宋的东京汴梁城。
金国也借着这个机会收复了好几座堡寨,打了一个小反攻。
因为吃到了这个甜头,完颜阿骨打还特意派人去联系萧干,想要说服萧干投靠金国。
只可惜,此时的萧干,已经不想再听命任何人了,所以,理都没理完颜阿骨打的招降。
见此,完颜阿骨打大恨,便不再搭理桀骜不驯的萧干。
与此同时,刘法又命令吴玠率领一万人马出长城围剿萧干。
吴玠知道萧干这人向来很狡诈,要想对付他,必须出奇才能制胜。
萧干手下有一部将,名叫耶律阿古哲,此人很贪财,吴玠手下有人认识他,于是派此人悄悄前去卢龙岭,花重金收买他,让他及时提供情报,摸清萧干动向,里应外合,寻机灭掉萧干。
这天,吴玠获悉萧干又兵出卢龙岭,正在腰铺镇一带活动,吴玠决定亲率主力前去决战。
吴玠兵分两路,一路由折可求、刘光世率领,沿大路继续向石门镇进军,切断萧干退路;自己则率领另一路走洪庄、小港,悄悄从西边迂回,直扑腰铺镇。
腰铺镇一战,吴玠打了萧干一个措手不及。
萧干急忙向卢龙岭撤退,走到石门镇时,又遭到折可求和刘光世所部的夹击。
萧干丢盔卸甲,损失惨重,带领残兵败将仓皇逃往峰山。
吴玠果断下令全军追击,宋军于是乘胜穷追,一直追过卢龙岭,在峰山与萧干残部展开决战。
萧干军马死伤过半,随军家属老小和车辆、粮食都被宋军所获,奚、渤海、汉军五千余人向宋军投降。
同时,宋军还生擒阿噜太师,获得辽太宗耶律德光尊号宝检和契丹涂金印等宝物若干。
宋军大获全胜,军心大振。
可吴玠却感到有些遗憾,因为让萧干逃跑了。
同时,吴玠也还有一丝窃喜,因为耶律阿古哲也没找到。他判断,很可能是萧干带着耶律阿古哲一起潜逃了。只要有耶律阿古哲在萧干身边,就不愁抓不到萧干。
萧干与部将耶律阿古哲、外甥乙室八斤、家奴白底哥等人突围后,隐藏在奚族百姓家中。
对于奚军之溃败,萧干很难过,但他仍然不死心,他打算卧薪尝胆,韬光养晦,以图东山再起。
然而,他不知道,他的亲信对未来已经绝望,死神正在一步步走近他。
几日后,耶律阿古哲、乙室八斤和白底哥三人经过一番密谋,趁萧干不备,将其袭杀。
一代雄豪,就这样结束了自己悲壮的生命。
萧干之死,对于大宋来说,是解除了一大军事威胁。
萧干的首级后来被献于宋军,吴玠派人护送至京城,呈交朝廷。
赵俣得知后下达诏书,特赦投降大宋的奚人,要求各地方官妥善安置和治理分配到其地的奚人。
萧干的妻子名叫耶律阿古,她被捉以后,跟不少奚族美人一块,被吴玠送给了赵俣。
其后,奚军残余部众转战于撒葛山一带,最终被折可求和刘光世击败,奚国彻底落下了帷幕。
奚人的结局只是辽东地区众多部落的一个缩影。
大宋以“化胡为汉”为核心,铺开一套兼顾安抚与同化的治理体系。
对于此前因饥荒投宋的奚人及后续归降的部落,大宋并未将其集中安置,而是延续“分散编入”策略。朝廷下令,将这些部族人口按户拆分,每三五户便嵌入辽东新建的城邑,与迁徙而来的中原汉民交错居住。
——对主动投诚的部落首领,授予虚职散官,将其家属迁往中原腹地居住,实则作为人质;对普通部族民众,分配耕地与农具时,优先保障积极学习汉俗者,通过利益激励引导其主动融入。将每支归附部落按家庭单元拆分,以三到五户为一组,分散编入新建城邑,且同一部落的拆分单元需间隔至少五十里。此举打破传统部族聚居模式,使部落首领失去对部众的直接掌控,避免形成割据隐患。
为保障安置成效,赵俣特批粮款,要求地方官府为胡人部落分配耕地与农具,同时选派中原老农传授耕作技艺,从生产层面推动胡汉融合。
在行政架构上,大宋彻底摒弃辽代的部族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在已经收复的辽东地区设十二州,州下置县,县下设乡、里,各级官吏均由朝廷委派中原士人担任。为削弱部族势力,大宋严禁部落首领继续统辖旧部,同时吸纳部族中识文断字者担任县衙小吏,既给予其身份认同,也借助他们沟通胡汉民情。
朝廷鼓励商人北上建厂,鼓励胡人进入工厂“打螺丝”,让他们从现实的一面发现,每天当牛马,比去劫掠好过太多了。
而从锦州到辽东前线的铁路贯通后,大宋种种先进的商品进入辽东,而辽东的皮毛、药材、木材也通过铁路运往中原,贸易往来中,汉语成为通用语言,中原的幸福生活、习俗等随之在胡人中普及。
为加速文化同化,朝廷还在各州城设立官学,强制胡人子弟入学攻读儒家经典,同时允许胡人私塾教授汉语典籍。地方官府还定期举办“汉俗节”,组织胡汉民众共同参与祭孔、端午、中秋等活动,通过文化浸润,让胡人逐渐认同中原文化。
赵俣君臣相信,如此数十年后,辽东地区必将胡汉界限模糊,新建城邑遍布原野,昔日的部族聚居地,彻底融入大宋版图,成为大宋东北疆域的稳固屏障……
……(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