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不是王齐志第一次这样建议。
修复中心刚成立,准备申遗的时候,他就这样劝过林思成。
铁质文保项目立项时,他又劝了一次。
第三次,是张安世墓盗掘案之后,但林思成一直说:京城肯定要去,但现在有点早,王齐志就做罢了。
时隔半年,又旧事重提,让林思成有些摸不着头绪。
王齐志叹了口气:“是你成长太快了!”
一到山西,林思成就如脱缰的野马,一发而不可收拾。
再看看这三个多月,他干了多少事?
其它都不论,只是一个焦煤遗址,就能让兄弟省份羡慕到眼珠子发红。也就来的时间太短,但凡稍久点,省山西文物局肯定得给颁个先进奖章。
王齐志一直都在想:林思成既然有本事,有能力,为什么不到更大的舞台施展?
恰好这次去京城,被老领导点拔了一下,王齐志的这种想法愈加强烈:古话说的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他觉得,这一次的契机就相当好。
林思成却摇了一下头。
“老师,再过两年吧,我再沉淀沉淀……”
又是这句?
王齐志想了一下:“并不是让你把西京这边丢了不管,你放心,搞不成烂摊子。”
林思成又摇头:“不是因为这个!”
对科研机构而言,管理的权重顶多排第三。关键在于项目的含金量,以及团队的研究能力。
再说了,有爷爷坐镇,有学校帮趁,管理根本不是问题。
现有的项目按步就班,该申遗申遗,该注册专利注册专利,该与学校、政府合作的就合作。
即便换个地方,也是另起炉灶,重新换赛道。
王齐志一脸不解:“那是为什么?”
林思成想了一下:“老师,京城那地方,光有能力和关系,估计不太够!”
有能力,有关系,还不行?
王齐志眼睛一瞪,话到了嘴边,又咽了回去。
好像……确实不太够?
如果像他这样的二世祖,那无所谓。无非就是安排个闲职,混份工资。
但林思成去了,可是要扬名立万的。
没有传承,没有资历,放武侠里,林思成就是那个无门无派的江湖小野修。
不拜山头,想靠单打独斗就开宗立派,别说门了,缝儿都没有……
转着念头,王齐志牙疼似的咧了一下嘴:“谁教你的?”
“书上学的!”
“呵~”
师生俩躲在角落里,旁若无人,嘀嘀咕咕。
会仪依旧是任新波主持,声情并茂,有条有理。
包括遗址的发现过程,发掘流程,有哪些重大的发现,以及对文化形成过程、文化遗存及地下迭压层的分析和推论。
起初还好,听到地方机构已经发掘完了上层文化层,一群专家愣了一下,眉头全皱了起来。
从发现遗址到现在,也就半个多月吧?
如果按照正常的流程,级别这么高,文明标志这么明显的遗址,光是前期的准备工作都得一到两个月。
要做文献调查,要实地踏查,更要分析计划,制定方案。
这次来,文物局更是带了最先进的科技勘探设备,准备一展身手。结果倒好,地方考古队不但揭开了地表层,甚至把第一层发掘完了?
而且,仅仅只用了半个月?
这已经不是草率、莽撞,这是犯罪。
一点儿都不夸张:这要是京城的哪家单位,专家们早开始拍桌子骂娘了。
毕竟和地方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并非直属管理,一群专家只能先忍着。
发火不至于,但该的还是得问一下。
“任处长,是不是太着急了些?”
“确实有些快,但现在已是六月底,再有半个月就是河津的雨季,根据气象预报,今年的降水量要远超往年,且时间长达两个月。
又因遗址临近涧河(遮马峪),每年这个时候,古垛南台地都会发生洪水、滑坡等现象,今年肯定更为严重。所以,考虑到灾害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风险,所以省文物局、考古院决定提前揭层……”
哦,那确实得抢救性发掘。
至少要确定遗址的大致范围和文化层结构,并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
顿然间,专家们的怒火消了一大半。
考管处(考古管理)的孙处长想了想:“任处长,当时指导和施工的单位是哪几家?”
“省考古院、文遗院、陕西考古院田野所、考古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啧,可以,几乎把山、陕两省的顶尖考古单位快集齐了?
“具体负责人是哪位?”
任新波瞄了一眼窝在角落里的林思成,跟背书似的:
“省文物局特邀专家、省考古院名誉顾问,省工业厅特聘工程师,西北大学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文物复修中心负责人,林思成林老师……”
好家伙,看这一堆头衔?
好长的一大串,只以为是从西大文博学院请的大拿,专家们压根就没注意听后面的那一句。
然后又狐疑了一下:头衔这么多,不可能籍籍无名。但感觉林思成这个名字,好像没怎么听过?
大致都是类似的想法,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既然是从西大请过来的,为什么任处长不称呼教授,而是老师?
暗暗狐疑着,任新波又笑了笑:“时间确实有点短,不过全程严格按照遗址发掘程序进行操作:有前期调查,有遗址分析,又做了系统性的计划方案,之后才组织人手开始发掘……
当然,确实有些仓猝,再者技术力量也有限,肯定有疏漏和不足的地方,还请领导和专家们指导,指正……”
只当他是惯例性的补救,孙处长没有发表意见。包括专家组,也是类似的想法:从前到后就半个月,你们能做出多么完善的方案和计划来?
十有八九是边挖边计划,甚至是先挖后补的计划。说不好,这份报告就是这两天临时拼凑出来的。
暗暗转念,孙嘉木翻开眼前的资料。
第一页是标题,《河津古垛村南台地新石器遗址抢救性发掘计划,既雨季山洪多发期预防计划》。
第二页是目录,第三页是文献调查:同地带、同地域、同类型遗址发现背景,各遗址具体信息与关联性,及本遗址的文化定位。
只看这些,只能说中规中距,也基本没什么难度:列份提纲,找两个资料员,一条一条往里填就行。
继续往下翻,第四页是实地踏查与勘探。
比如现察地形,利用沟沿、断面寻找遗迹线索。又比如物理钻探,利用洛阳铲、探钎等设备取土,分析土层。
感觉依旧中规中矩?
正转着念头,一行字映入眼帘,孙嘉木怔了一下:无人机航拍,地质雷达与地磁探测?
不错不错。
雷达和地磁也就罢了,已经用了好多年。但结合无人机航拍进行考古测绘,同步定位遗址范围,分析遗址结构,数遍全国,会用的没几家。
仔细再看:有测绘图,有航拍照片,更有详细的地下探测数据,说明人家确实会,也确实做过,更表明这份报告并不是临时补的。
暗暗的赞了一下,孙嘉木继续往下翻。
但刚翻到第五页,看到最上面的那行标题,孙处长猛的一怔愣。
这是什么,RTK系统定位测量?
仔细再看,没错,就是这几个字,标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还能是他眼花了?
又瞅了一遍,他下意识的抬起头,才发现,左右两边的几位专家,全是和他一样的表情:错愕、狐疑、不可思议。
按他们的理解,在场的这些人,包括省文物局、考古院、田野所的领导和专家,乃至西大的教授,你如果问他们什么是RTK,绝对是一问一瞪眼:这什么玩意?
因为这套技术引进国内没几年,暂时只有能源和地质部门在用,比如石油勘探,比如地质灾害监测,而且还不敢多用。
说直白点:这是GPS卫星定位技术,不管是卫星还是系统,都租用的是老美的。
去年,国家文物局才尝试性的引进了两套,研究了一年,都还没来得及开荤。
这次来山西,他们就带了一套,准备试用一下,测试一下性能。顺便让地方文物和考古系统见识见识。
结果,人家早用上了?
再看数据:载波相位、基站座标、解算数据、定位范围……说明人家不但会用,还用的贼熟。
真的,给孙处长和几位专家的感觉:他们好像是原始人,刚研究出钻木取火。但突然跑出来一个大猩猩,给他们展示了一下怎么用打火机?
一时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群人的表情,就跟见了鬼了一样……
“RTK?”孙嘉木猛吸了一口气,“任处长,哪来的?”
具体哪来的,任新波也不知道,他只知道林思成弄来的。
他刚要说话,林思成举了一下手:“设备从陕西借的!”
不对……陕西哪来的这东西?
如果是陕西文物局引进,肯定要先向国家文物局报备,他们肯定知道。
再说了,你光引进不会用,有什么用?
“不是文物局,是从林草局借的!”
林思成解释了一下,“去年年底,国务院发布通告,今年将进行全国第五次大熊猫普查。年初的时候,国家林草局给陕西林草局运来了两套,但普查要到九月份才开始,所以我们先借过来用一下……”
孙处长和几个专家面面相觑,有大熊猫的,不就川、陕、甘三省?
而且就数秦岭最多。
国家林草局也确实在几年前就开始用这套系统监测珍稀类野生动物。但问题是,这套系统光是设备成本就要二十多万美金,加上培训成本,再翻两倍。
而且必须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等于要借就得连人带机器一块借,陕西林草局说借就能借?
其次,虽然是同一套系统,但找大熊猫和找遗址是一个概念吗?
那玩意是活的,会动,会跑,生活在地表。遗址却深埋地下,用的压根就不是同一套技术理论,你怎么定位,怎么计算?
怎么想都觉得不可能,勘探组的组长一脸狐疑:“你们从哪请的专家?”
“借设备的时候,请林草局的技术员指导了一下!”
“找熊猫没问题,但要说用这套设备考古?”组长很笃定的摇了一下头:“他们不会!”
林思成想了想:“配套有说明书,数据写的挺全,更换应用场景的时候,调一下参数就行!”
你说啥?
怎么就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组长愣住了一样,他身后,坐在中间一排的几个技术员咬住了牙关:这么轻松的?
要这么简单,我们能研究了一年?
孙处长顿了一下,眯住了眼睛:“小伙子贵姓?”
“吴司长好,孙处长好,各位老师好!”林思成站起来,勾了一下腰:“我叫林思成。”
嗯,这名字怎么这么耳熟?
唏……不对?
这不就是刚刚才介绍过,一大堆名衔那位?
只用半个月就揭开了地表,并发掘完了上层文化层的,不就是他?
一群专家齐唰唰的回过头,全都跟愣住了一样:这面貌,这皮相……哈哈,这小孩几岁?
再看手里的计划报告,负责人那一栏填着明晃晃的三个字:林思成。
一时间,十多双眼睛直戳戳的,既惊愕又狐疑:不是……当地文物系统疯了吗?
疑点太多,孙嘉木不知道该问点什么。
他又往后翻:技术勘察就用了一天?
调试系统和机器够不够?
同样,调研也用了一天,作计划和发掘方案还是只用了一天。前期准备了三天,第四天上午划方,下午就开始刮面?
如果换成他,哪怕再快,再赶时间,前期准备至少也得一周左右。
所以孙嘉木极度怀疑,遗址上层的发掘质量。
不是不尊重,而是不符合常理。
再看林思成的年纪,怀疑愈发强烈。孙处长合上报告:“司长,要不先去看一下现场!”
吴晖点了点头。
跑这么远来,就是来干这个的,迟早都得看,迟看不如早看。
陆续起身,一群人乌怏怏的出了村委会。(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