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请整饬京畿治安并置巡防制度疏》

    “子霖兄,我这次上任心中惴惴不安,有事情要请教你。”

    王任重一脸的严肃,虽然是升迁宴,但是王任重心事重重。

    前两任的外城巡城御史都是因为办事不利被罢职的。

    其实不仅仅是外门巡城御史,其他四门的巡城御史,在今年以来,都受到了六科都察院不少弹劾,可以说四名御史身上都背着处分。

    事实证明,现在的五门巡城御史是个苦差事。

    王任重说道:

    “陛下越次点了我做外门巡城御史,我内心不安,生怕辜负了皇恩。”

    “今年以来,京师治安的问题依然繁重,巡城御史疲于奔命,但是京师依然案件不断,请子霖兄教教我,如何做好这个巡城御史。”

    苏泽看向王任重,只见他说的确实是实话。

    苏泽叹息一声,他也明白原因。

    原因也简单,虽然京师的日益繁荣,人口流动带来了治安问题。

    此外随着苏泽的推动,新的生产关系开始出现,工商业需要依靠城市发展,又在吸纳周围的农村人口进城,这也造成了人口上压力。

    历史上这种城市化的转型期,都会面临治安失控的问题。

    五门巡城御史设立的初衷,其实是为了缉捕京师城外的匪盗。

    是的,在五门巡城御史设立的大明早期,京师城外是有匪盗的。

    五门巡城御史设立后,京师外的匪盗数量大大减少,职能开始转向维持城内治安。

    但是随着苏泽来到这个世界,原本的治安体系已经无法维持这么大城市的治安问题了。

    不过苏泽虽然知道原因,但是他对于五门巡城御史的工作也不了解,于是问道:

    “清濮(王任重字)兄,如今五门巡城御史主要的工作难点是什么?”

    王任重显然也打听过情况,于是说道:

    “子霖兄,第一个问题是人手不足。”

    “就拿我要上任的外门巡城御史来说吧,手下有一个巡捕营,把总一人,计有一千人,但是这么一千人,要负责整个京外的治安,实在是分身乏术。”

    “第二个问题就是京师城外治安恶化,今年三月,京师城外竟然出现匪盗,在官驿前抢劫,差点打劫了一名出城办事的御史,可这支匪盗装备精良,据说是山西裁撤的卫所士兵流窜来的,有些人还有家传的甲胄,后来还是兵部调兵剿灭的。”

    “最后的问题是,子霖兄我才刚刚上任,就是有心要改制,也怕调动不动巡捕营。”

    果然主要问题还是人少了。

    苏泽穿越前,一个县级城市城外维持治安的警察都不止这个数量,而且巡捕营的一千人恐怕也不是实编,和京营锦衣卫一样,巡捕营的人手也有很大的水分。

    王任重以前就是缉私御史,和巡捕营打过交道,他自然知道巡捕营的情况。

    苏泽想了想说道:

    “清濮兄是做好了准备啊,京师治安关系重大,苏某也不能藏拙。”

    听到苏泽愿意赐教,王任重立刻激动的说道:

    “请子霖兄赐教!”

    苏泽联系近代的警察制度,开始说道:

    “首先是巡捕营人手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不是一时可以解决的。”

    王任重听完也无奈的点头。

    无论是巡捕营吃空饷的问题,又或者是奏请朝廷增加巡捕营编制,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扩编就是扩权,所有人都清楚这个道理。

    言官也有话说,你外城巡捕营足额一千人,可是你能保证一千人都没有吃空饷的吗?

    既然连内部问题都没解决,就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编制,肯定要被言官弹劾的。

    苏泽说道:

    “既然如此,还是要发动百姓,京畿方圆五十里的大村,可以成立联防队,由本村有威望的人士担任队长,负责村庄和周围的治安工作。”

    “遇到歹人,可以由巡防队扭送外城巡捕营,如果遇到需要搜捕的时候,也可以征调巡防队。”

    王任重说道:

    “这不就是保甲?”

    苏泽摇头说道:

    “此非保甲,而是由村里出人维持治安,本土乡亲维持本村治安,也是义不容辞的事情。”

    “在没事的时候,巡捕营不会征调巡防队,也不用负担巡防队太多的开支,只要给一部分骨干发钱就行了。”

    王任重想了想,也觉得苏泽的这个办法可行。

    京畿周围的治安恶化,豪族在城外的庄园、京畿的村庄,也都有自己组织的巡逻队。

    正如苏泽所说的,保卫乡土是应有职责,这也谈不上是征调民力。

    苏泽只不过是将巡防队制度化,并且由巡捕营领导巡防队。

    王任重越想越觉得这个方法精妙,按照苏泽说的那样,只要给少数骨干发钱,巡捕营在各村就有了眼线和耳目,真遇到大案要案,也可以动员巡防队搜捕。

    苏泽接着说道:“光有巡防队,也只是勉强维持京畿村庄的治安,所以清濮兄还是要将责任细化。”

    “责任细化?”

    苏泽说道:“单设外城巡捕营,统管整个外城治安,这么大的地区,人人有责就是人人不负责。”

    “不如在城外要害的地方设置巡捕所,明确权责,将京师城外的地区分片,由各巡捕所负责自己所在片区的治安。”

    王任重眼睛更亮了。

    苏泽说道:

    “巡捕所配置一名侦缉千户,负责侦缉,缉捕匪盗罪犯。再设两名查夜百户,负责日夜治安轮值。”

    “清濮兄有信得过的手下,可以委任,再以内部考核之法来控制。”

    王任重连连点头。

    苏泽又说道:

    “最后,世风将巡捕营视作不良人,这当然也有巡捕营自己的问题,但是也有偏见,我提倡四民道德,巡捕和吏员一样,也是维持城镇的重要成员,并非天生卑贱,当以教化之。”

    “所以我准备上书,可以选调一部分表现优异的巡捕,去武监进修。”

    王任重问道:

    “武监!?这朝廷和兵部能同意吗?”

    苏泽说道:

    “我会向朝廷上书,请求给外城巡捕营配备火器,让他们在武监接受操练。”

    “当然,他们不是和武监生一起训练,而是另外再开一班,专门学习治安缉捕侦缉之术,再辅以仁义礼智的教化。”

    王任重似乎明白了苏泽的意思。

    正如同苏泽推广吏科试,将吏科试放在国子监一样。

    这个挂在武监下的巡捕班,也是为了培养新一代巡捕人才。

    这似乎就是苏泽的办法。

    王任重听说苏泽要为自己上书,自然是更加感动,他对着苏泽说道:

    “子霖兄大恩,日后若有差遣,在所不辞!”

    苏泽摇头说道:“吾等都是忠心王事,清濮不必如此,不过若是要改革巡捕营,也不是外城巡捕营的事情。”

    王任重立刻明白了苏泽的意思,他说道:

    “另外四门的巡城御史,也都苦于京师治安的问题,今日散席后我就去找他们几位,在子霖兄的奏疏上联署。”

    苏泽点点头,要改自然是要一起改,只要五门巡城御史步调一致,那通过奏疏的阻力就更小了。

    ——

    《请整饬京畿治安并置巡防制度疏》

    通政使杨思忠在公房坐下,手下经历官胡祯送上了最新的奏疏和公文。

    杨思忠首先还是翻开了苏泽的奏疏。

    有苏看苏,没苏再看其他的。

    胡祯也已经明白了这位大银台的办事风格。

    苏泽开篇写道:

    “查五门巡城御史所辖之地,匪盗频发,民不安枕。尤以外城为甚,巡捕营额设千人,然分戍辽阔,力有未逮。”

    苏泽又举了倭人逆贼和之前山西匪盗的例子,接着写道:

    “新拟章程三章:”

    “其一,设村巡防,联保乡土。于京畿五十里内大村,城内里弄,择乡望素孚者充巡防队长,率本村丁壮联防。无事则守隘巡村守里,遇警则擒匪送官;大案需协捕时,可调为援。”

    “巡捕营酌给骨干廪饩,不动正饷而收臂指之效。”

    “其二,分置巡所,明定责成。将城内外要地划为片区,各设巡捕所统辖。每所置侦缉千户一员专司缉捕,查夜百户二员轮值巡防。如此分地而治,责有攸归,可革互相推诿之弊。”

    “其三,训育弁员,化导风习。巡捕久为世所轻贱,当弘四民同德之义。请于京营武监别设巡捕修习班,择优异者入监肄业。教以侦缉操练之法,辅以仁义礼智之训,使知捍卫黎庶实为荣勋,非止贱役。”

    果然还是苏泽的风格。

    杨思忠暗暗思考,这份奏疏的通过阻力不大。

    苏泽没有向吏部要名额,也没有向户部要钱粮,唯一需要的就是增设武监下的“巡捕修习班”。

    但是杨思忠却看出了这份奏疏的重要意义。

    如果真的能够按照苏泽的改革,巡捕营必然会焕然一新。

    正如苏泽那一系列奏疏,对通政司的改革一样。

    苏泽又瞄上了巡捕营?

    杨思忠决定想办法在巡捕营中安插点“自己人”,如果真的能让苏泽改革成功,那掌握京师城内和京畿治安的巡捕营,必然会成为京畿内重要的势力。

    “还有什么要务吗?”

    胡祯业务能力出众,要不然也不会被杨思忠简拔,放在自己身边当秘书。

    胡祯说道:

    “朝鲜署的冯大人来函,朝鲜商人在釜山和倭国隔海走私贸易,通政署已经向朝鲜国主通报,朝鲜国主遣官拿问去了。”

    杨思忠点点头,右通议冯学颜在朝鲜干的不错。

    冯学颜也是进士出身,这学历在朝鲜就是通杀的存在。

    无数朝鲜大臣名士,都以和冯学颜讨论学问为荣。

    冯学颜干脆就在朝鲜搞起了讲学,他本身对学术没有太的倾向性,无论是宋儒、心学,甚至是最新的实学,他都能讲几句。

    每一次通政署讲学,都会高朋满座,甚至要比朝鲜国主开朝会来的重臣都要齐全。

    除此之外,冯学颜还有一个特点,他喜欢提拔后进。

    朝鲜年轻的读书人请他指点,他都不吝赐教,对于那些有才华的朝鲜年轻读书人,他更是直接会用通政司的渠道,推荐他们去大明留学。

    朝鲜国内长期实行两班制度,这种贵族传承制度下,朝堂上的职位,就连两班重臣家的子弟都不够分,寒门读书人根本没有出路。

    而朝鲜也和之前的大明一样实行锁国令,国内根本没有足够的岗位,来容纳这么多的读书人。

    冯学颜等于是给这些年轻读书人一个出路,反正如今大明和朝鲜之间的贸易发达,精通汉文做个通译,也比在朝鲜国内强太多了。

    就这样,冯学颜几乎收到了朝鲜上下读书人的一致拥戴,同时也对朝鲜的小朝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比如这次,就是有大明商人举报,说朝鲜在釜山地区和倭国偷偷做生意。

    冯学颜立刻照会朝鲜国主,朝鲜国主也不敢怠慢,派遣重臣去严查。

    杨思忠满意点头,又问道:

    “吴绍祖到了没有?”

    胡祯立刻说道:“吴大人已经到了,他的公函在下面。”

    吴绍祖就任琉球通政署主司,算算日子上个月应该已经到了。

    杨思忠找到吴绍祖的公函。

    比起朝鲜,琉球的局势要差很多。

    毕竟琉球国力孱弱,又距离倭国近,比朝鲜更容易被倭国渗透。

    吴绍祖采取了和冯学颜不一样的方式,他抵达琉球后韬光养晦,只是忙着兴建官署,很少和琉球的官员结交。

    甚至有人主动要结交吴绍祖,吴绍祖都把人赶出去,对外声明自己“不干涉琉球国政”。

    不过吴绍祖也在公函中写明了自己的理由,他在等大明水师抵达琉球再出手,现在他只是韬光养晦,同时等着琉球内部的倭国内奸自己跳出来。

    果不其然,吴绍祖很快就搜集到了琉球国内暗中投靠倭人的大臣名单,琉球十三家中,竟然有过半都和倭人暗通款曲,这结果却是触目惊心。

    要知道这琉球十三家,其中不少都是福建广东的汉民渡海过去的,基本上都有汉人血统。

    吴绍祖就等着大明舰队抵达琉球,再一举发动清洗琉球小朝廷!(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