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忠这位通政使微微点头,算是对吴绍祖的谨慎满意。
至于“发配”到南洋通政署的张宣就比较惨了,如今飞剪船只在大明海疆之内传递消息,张宣抵达南洋后,还要依靠商船送回信件。
这种消息传递十分不稳定,张宣上次传回消息还是半个月前,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样了。
胡祯又问道:
“大银台,最近通政司又来了一批新人,您看?”
杨思忠点头说道:
“你带他们在衙门内转转。”
胡祯退下之后,就来到了通政使的普通公房内。
三名年轻的官员见到胡祯这个“前辈”立刻起身。
胡祯看着三人,心想通政司现在真不一样了。
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历”的提升。
原本调入通政司的低级小官很多都是举人出身,而且是久历地方的中老年官员。
这些官员在京师外飘荡了半辈子,通政司这类的衙门,就是安置他们的地方。
在繁华的京师享几年福再致仕回乡,这就是大部分举人出身的官员梦想了。
像胡祯这样的进士,就是调回京师,也很少会去通政司。
可在场的三人,全部都是隆庆二年的进士。
甚至有一人名叫还是二甲进士,名叫黄文彬,原本是在礼部,主动要求调入通政司的。
胡祯作为前辈,领着三人参观了通政司衙门,享受了一下后辈的彩虹屁,胡祯心情不错,快到中午的时候也懒得在通政司的公庖吃饭,而是领着三人去了通政司不远处的酒楼。
通政司设在皇城边上,能在这里开店自然那是背景深厚。
这几年来,京师的官员待遇比以往好了很多,中低级官员也会隔三差五的下馆子。
京师的餐饮业也日益繁荣,特别是官署聚集的地方,扎堆开了很多高档酒楼。
“通政使有令,上衙的日子中午不得饮酒,今日就以茶代酒吧。”
胡祯点了几个家常菜,他下午还要协助通政使处理公务,自然不敢违背杨思忠的命令。
几名年轻的后辈也不敢多说,纷纷以茶代酒,席上也算是觥筹交错。
虽然不是酒,但后辈的恭维声中,胡祯也像是喝醉了一样。
等到气氛到了,黄文彬问道:“胡兄,吾等来通政司之前,听说通政司有两难。”
“两难?”
黄文彬点头说道:
“一难曰远派,虽然通政司官员都是京官序列,但被远派地方那不是白做这个京官了吗?要是去了朝鲜琉球南洋,更是和流徙一样了。”
“二难就是,就是苏翰林了,听说苏翰林一上书,通政司就要忙碌,而且他还是月月两疏起步。”
胡祯摇头说道:
“这远派之难,和你我无关,如今各地通政署和经历所都满员了,大银台说了,今年都不会再往海外派人了,你想要远派还没机会呢。”
“至于二难,倒是真的,可头疼的也不是你我这些办差的小官,这是大银台头疼的事情。”
“哈哈哈哈!”
众人听完也放下心来,他们再次向胡祯敬茶,又是一顿彩虹屁下去,让胡祯飘飘然。
胡祯接着说道:
“但是有件事,为兄还是要提醒你们的。”
看到三人求知若渴的样子,胡祯洋洋得意的说道:
“咱们通政司有个邪门的地方,不能在通政司里说大银台的坏话。”
黄文彬等人连忙问道:
“这是为何?”
“反正你们知道就是了,在通政司内要管住嘴,不要说大银台的坏话,要不然就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黄文彬连忙说道:
“胡兄这不是在议论大银台吗?”
胡祯说道:“没听我说嘛?不要在通政司内说大银台的坏话,我们这会儿可是在通政司外。”
众人哈哈一笑。
只是胡祯忘记了一件事。
这家小酒楼的二楼原来是一个大平台,为了照顾隐私最近采用薄木板隔成几个包间。
在他结账的时候,似乎在酒楼外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闪而过。
当日下午,随着苏泽奏疏一同送进内阁的,还有通政使杨思忠的奏疏。
杨思忠奏请在迁回大员岛上的澎湖巡检司下,也分设通政经历所,作为广东海南、南洋琉球之间的信息传输节点。
杨思忠想起来,他曾经对胡祯说过,今年通政司不再往海外派人。
可澎湖可不算海外,作为重要的南洋海疆节点,在岛上设置通政经历所,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这一次朝廷的旨意很快,也许是京师治安问题真的成了一个老大难问题,也许是皇帝被那场倭人的谋刺给吓到了,《请整饬京畿治安并置巡防制度疏》迅速在内阁和皇帝那边通过。
这次苏泽都没用【手提式大明朝廷】,皇帝还主动出资,负担了去武监就读的巡捕的学费。
拿到了圣旨后,王任重和剩下四名巡城御史一起拜见苏泽。
东门巡城御史,全名是朝阳门巡城御史,负责京师东城的治安,因为通惠河码头,也就是京师漕运都要从东城进入城内,所以也负责京师周围漕运的治安。
现任东门巡城御史萧廪,今年四十岁了,是都察院资深御史。
西门巡城御史,也叫阜成门巡城御史,负责的是城西区域的治安,此外京师一般都在京师西门外设置流民营,所以也有流民控制的职能。
现任西门巡城御史陈大宾,是申时行同年的进士,观政后留在都察院一路高升,应该是张居正看重的弟子。
南门巡城御史,也叫宣武门巡城御史,而宣武门附近就是法场,所以南门巡城御史还有监斩的职责,理论上拥有死刑复核的权力。
现任南门巡城御史名叫李巳,苏泽曾经在高拱家里的聚会上见过他,他见到苏泽也是第一个打招呼的,看来是自己的同门。
最后是崇文门巡城御史,其实崇文门并不在京师北面,而是京师东南的城门。
但是有了东南西,自然也有北,所以也被称呼为北门御史,负责城北治安,同时负责贡试的考场搜检和考场秩序。
北门巡城御史名叫王湘,同样也是张居正的门生。
从五门巡城御史以小见大,虽然高拱是吏部尚书,在内阁的排名也高于张居正,但是张居正的势力扩张更快,他比高拱更乐于提拔自己的门生。
不过自己似乎也在五门巡城御史中安插了“自己人”。
苏泽看向王任重,其实外城巡城御史反而是五门巡城御史中最重要的职位。
除了京师城外的治安外,外门巡城御史正式名称是正阳门巡城御史,每次大朝会的时候百官要从正阳门入宫,正阳门巡城御史要负责纠察百官仪轨。
五人联袂前来,自然是询问苏泽这个武监巡捕修习班的事情。
苏泽奏疏的前两条,比如建立百姓联防,分别设置巡所,这些其实实施起来不难。
联防不就是保甲吗?巡所就是把责任细化,设置片区。
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巡警修习班。
苏泽的施政,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化为先”。
而随着苏泽一次一次证明自己的是正确的,这个理论也得到了百官的认同。
况且这本身也是儒家最提倡的伦理之一,教育一直是儒学最强调的东西,而教化百姓也是基层官员考核的重要内容。
但是苏泽这个教化,倒是和“教化百姓”的教化不同,苏泽是通过专门的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然后再任用专业人才去推动某些事情。
比如营造学社,现在已经成为内廷重要机构,甚至已经形成了潜规则,没有营造学社结业证书的太监,不能担任市舶司太监、工矿太监、织造太监等肥缺,也无法担任内帑十三承运库的司库。
再比如吏科班,新毕业的吏科生员,已经迅速占据了顺天府衙内的重要岗位。
你不服?
那营造学社结业的太监确实精通算学,担任这些岗位当然要懂得算学?
而吏科班培训的吏员业务纯熟,虽然精深方面不如那些累世传家的老吏,但是整体上也超过了吏员平均水平。
而且他们身世清白,你是衙门的主官你用谁?
能坐在五门巡城御史位置上的都是顶尖的聪明人,他们自然明白,这个巡捕修习班,日后也会成为巡捕营的中坚力量。
苏泽面对五人,侃侃而谈道:
“巡捕营的公务,应该明确一件事,就是要‘巡’‘捕’分离。”
“日巡夜游,维持地方治安,这是巡。”
“巡检不需要太多的战斗力,但是需要熟悉里弄乡野的民情,知晓辖区内的情况。”
“抓捕要犯,缉拿凶手,弹压地方,这叫做‘捕’。”
“捕快要做的事情就要比巡检难多了,要追索线索捉拿嫌犯,要打击匪盗清剿会党。”
五人连连点头,其实如今很多富庶的县城,也都有巡检和捕快的区分了。
苏泽继续说道:
“巡检遭遇的基本上是治安事件,最多也就是轻罪,所以巡检的课程还是要以教化为主,让他们通晓朝廷的法令,简单进行一些军事训练就行了。”
巡检就是后世治安警,苏泽当然不指望封建时代的巡检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但是让他们明白一些道理,知道朝廷的法令,也能提升一点能力。
而且巡检本身就是邻里邻居乡里乡亲的事情,京师又是天子脚下,这些巡检只要不公然欺男霸女,维持好和地方的关系,就足以胜任了。
“捕快就不一样了。”
“追捕首先需要军事训练,捕快班要和武监生一起训练,强健体魄,否则遇到凶徒反而落入下风,岂不是堕了巡捕营的威风?”
“此外捕快还要知道如何寻踪追凶,所以苏某以为,可以让他们学习《洗冤录》,修习侦缉之术。”
众人纷纷点头。
苏泽又说道:
“此外巡捕还要知晓律法,但是如果让他们直接学习《大明律》,又有些过繁了。”
王任重问道:
“那子霖兄以为如何?”
苏泽说道:
“《大明律》涉及的律令太多了,而且很多罪行其实和巡捕营无关,那些案件自然由法司处理。”
“所以可以将《大明律》中有关民生的律令专门挑出来,然后再从《刑部奏议》中摘寻典型案例,编成一本《巡捕公案》以案说法,给捕快授课。”
听完苏泽的话,五人都齐声赞叹。
这五人中,萧廪和王湘原本对苏泽并不是很认同,认为他名过其实。
但今天这么一番交谈,两人算是对苏泽彻底拜服了。
明明他一天没有在治安的岗位上任职过,一出口就是全套的办法,而且处处都是妥帖周到,直接拿过来就能用。
萧廪和王湘也总算明白了,为什么阁老们看着苏泽的奏疏都事事照准,有苏泽在实在是太方便了!
五人从报馆出来,萧廪又说道:
“苏翰林所说的《巡捕公案》,这事情理应是刑部来办。”
众人纷纷点头,编书显然是个苦差事,如今是巡捕营改革的关键时期,这样的事情自然要推出去。
王湘又说道:
“少司寇李公,刚刚编纂完毕《大明民律》,才得到了陛下的嘉奖,李公乃是我朝刑名第一人,咱们可以请求大司宪,请李公再编写一本《巡捕公案》出来。”
众人纷纷附和。
苏泽也不知道自己一个提议,就让刚刚编完《大明民律》的李一元再次陷入到编书的海洋中。
不过苏泽拿起报纸,这一期《新乐府报》的头条,是一篇有关工部内部浪费预算的新闻。
“包打听云,本朝三年工部所支四十余万两,仅修造所支就有十五万两。”
“然本朝三年,宫中未兴土木,何以支出十五万两之巨?”
包打听,就是大明一种专门搜集消息的人,“包打听云”,翻译一下就是“消息灵通人士透露”。
而这篇报道的切入点相当狠辣。
七月份,就是《隆庆会计录》出炉的时候,这时候在报纸上质疑工部开支,显然就是在对着工部开刀,想要削减工部的预算。
而京师各衙门,谁的预算少一些,其他人能分的就多一些。
看来等不到七月份,这行预算争夺的大戏就要开演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