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

    此后三日,李己和张书两位兵科给事中,就泡在中书门下五房的兵房中,给李如松的奏疏写摘要。

    这期间,苏泽第一日就来到兵房,亲自对李己和张书嘘寒问暖。

    “两位督宪干臣能为我中书门下五房分忧,宋主司,快去把上次内阁赐下的茶叶泡上!”

    李己虽然不待见苏泽,但是听到苏泽这么礼遇自己,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毕竟苏泽在外朝可是被称作影子阁臣的,人家官居从四品,对自己这个正七品的兵科给事中这么客气,说出去可是太有面子了!

    苏泽又向宋纁问道:

    “餐食怎么说?”

    宋纁拱手说道:

    “午饭就请两位给事中和我们兵房一起用餐。”

    听到这里,李己和张书心中也一暖。

    大明的官署一般会提供一顿中饭。

    有条件的衙门可以自己雇人请厨子,没条件的则会向京师的酒楼饭店订餐。

    不过六科是个没经费的衙门,所以大部分给事中都是自己带饭。

    皇宫有着严格的防火规定,除了御膳房之外不能有明火,饭菜冷了的时候只能用泥闷的炭盆来加热,到了冬天经常加热不均,而夏天则要担心带的饭变质。

    六科也很羡慕中书门下五房。

    皇帝为了表示对内阁的尊重,特命内阁可以设立自己的小厨房。

    内阁自然也带着中书门下五房,所以中书门下五房也是管中饭的。

    宋纁又问道:“下官正要禀告苏检正,这晚饭?”

    听到晚饭两个字,张书心中咯噔了一下。

    管晚饭的意思,就是要加班了?

    苏泽大手一挥说道:

    “两位给事中可是专门来帮助我们的,岂能怠慢了二位?”

    “让鸿胪寺的迎宾馆备菜送过来!钱从我司的公帑出!”

    李己虽然不会因为这些小恩小惠,就完全改变对苏泽的态度,但是人家这么客气,李己也不好意思再板着脸,对苏泽说了两句场面的客气话。

    接下来两天,苏泽也是早晚都来兵房,绝口不问工作进度,就拉着李己和张书嘘寒问暖。

    这下子搞得张书这个年轻官员都不好意思了,对中书门下五房拉着他们干活的怨气全部消散。

    李己虽然还嘴硬,嘟囔着苏泽“大奸似忠”,但是每次苏泽来,李己也会摆上笑脸,也会说上两句客套话。

    三日后,在李己和张书的帮助下,有关李如松奏疏的摘要总算是总结了出来。

    李己和张书不仅仅是对李如松的奏疏进行总结,还将他奏疏中不合理的部分都摘了出来,并且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这些原本是李己准备在李如松上奏后,单独上奏弹劾的。

    但是现在反而成了帮着李如松修改奏疏。

    李己也觉得哪里有些奇怪。

    ——

    三日后,李如松奏疏的摘要送到了内阁。

    宋纁深吸一口气,双手捧着一迭装订整齐的文书,向前一步,声音清晰而沉稳地禀报道:

    “启禀诸位阁老,卑职宋纁奉赵阁老钧命,已将总参谋部作战司主司李如松所上关于军令体系、预备役制度等诸项条陈之摘要提炼完毕,特此呈阅。”

    他将文书恭敬地放在高拱面前的桌案上。那文书虽厚,却远非当初李如松呈上的“小山”规模,显然是经过了精炼。

    高拱“嗯”了一声,并未立刻翻看,而是看向赵贞吉:“赵阁老,此事是你督办,你先看看。”

    赵贞吉应了一声,拿起最上面一份摘要,迅速翻阅起来。

    他眉头起初微蹙,似在仔细审视,但很快,一丝惊讶和赞赏便浮现在脸上。他看得越来越快,手指不时在纸页上划过重点。

    张居正和诸大绶也被赵贞吉的反应吸引,目光也落在了那份摘要上。高拱见状,也拿起一份翻看。

    内阁值房里一时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片刻后,赵贞吉放下手中摘要,脸上难掩惊喜。

    “宋主司,此摘要条理分明,纲举目张!不仅将李如松繁杂之条陈梳理得井井有条,更难得的是,其指出的问题切中肯綮,所提建议亦极具洞见!”

    “尤其对《作战指令规范》中部分术语模糊、基层执行可能遇阻之处,以及《预备役动员制》中与地方卫所衔接不畅之隐患,剖析得鞭辟入里!”

    “此摘要非但未减损原奏疏精义,反令其脉络更清晰,利弊更昭然!”

    张居正也看完了手中部分,缓缓点头,目光中带着一丝深意看向宋纁:

    “不错!此摘要用词精当,见解深刻。兵房此次差事办得极好,竟能在短短三日之内,于如此庞杂军务中提炼出如此精要,且能切中实务要害,实属不易。”

    高拱也点头,对宋纁提出表扬。

    经过兵房的整理,李如松奏疏的内容一目了然。

    对照摘要,很快就能找到李如松奏疏中的内容。

    更可贵的是还能对不合理的地方逐条分析,提出修改意见。

    李如松毕竟是个刚毕业的武监军官,他的奏疏中也有很多理想化的地方。

    这份摘要对那些过于理想化的条款提出了务实的修改意见,若非对基层军务非常了解,是提不出这样的建议的。

    高拱看过宋纁的履历,宋纁能有这个能力?

    还是苏泽暗中出手相助?

    不对啊,苏泽虽然担任武监教务长,但是也没有出任过基层军职,连京师都没有离开过。

    但是这份摘要是过关了,高拱说道:

    “此摘要确属上乘!不仅梳理之功,更有匡正之效。兵房此次出力甚巨,当嘉勉。此摘要速抄录副本,连同李如松原疏,一并进呈御览!陛下正欲详知军改细则,此摘要正是利器。”

    李如松上书在通政司耽误了一天,内阁耽误了三天,隆庆皇帝早就望眼欲穿了。

    宋纁又站出来说道:

    “回禀首辅、诸位阁老,此摘要虽由兵房汇总誊录,然其中精要提炼与关键指谬,实多赖六科李己、张书两位给事中之力。”

    “两位给事中早在奏疏送到通政司的时候,就逐页审阅李如松原疏,详加批注,见解卓绝,鞭辟入里。”

    “兵房不敢贪功,特向诸位阁老说明。”

    此言一出,几位阁老都有些意外,随即露出恍然和玩味的表情。

    原来是李己帮了忙。

    这下不意外了。

    高拱记得李己的履历,这位兵科资深给事中确实在很多基层岗位待过,多次被派遣清军巡边,对基层军务十分的了解,所以才能提出如此老辣成熟的修改意见。

    只是六科不是和中书门下五房关系不睦吗?

    宋纁能驱使六科给事中帮着做事,这份能力是相当可以了。

    高拱看向赵贞吉,有这样的兵房主司,赵贞吉如虎添翼。

    赵贞吉捋须笑道:“原来如此!老夫初看摘要风格,就觉犀利老辣,颇合李给事中笔锋。宋主司襟怀坦荡,举贤不避,甚好!此议甚妥!”

    高拱说道:

    “宋主司所言有理。李给事中精熟军务,勇于任事,此番确有大功。”

    “这份摘要就将李己张书二人的名字署在前面。”

    ——

    摘要连同李如松原疏的精华部分一同呈至御前,隆庆皇帝仔细翻阅。那清晰明了的架构、切中时弊的指正,让他露出满意的表情。

    隆庆皇帝突然想到了先帝朝的事情。

    那年庚戌之变,俺答打到京师,距离京师城门只剩下几十里。

    那时候父皇召集群臣商议军策,群臣唯唯,只有赵贞吉挺身而出,请命出城去整顿京营抗敌。

    隆庆皇帝犹记得,多少重臣都提出要离开京师,甚至还有迁都南京之议的。

    自己的父皇,享国三十多年,虽有平定东南之功,但是耗费国力无数才取胜。

    而自己在位才六年,北定俺答,南灭三土司之乱,朝鲜倭国俯首帖耳,东北女真仓皇逃入长白山中。

    此外,自己父皇威权并用,也避免不了臣下欺瞒,连京师的京营都指挥不动。

    可自己呢?

    全国的兵力部署都准时送到御案之前,京营新军如臂使指,这边李如松进策整军,那边内阁和中书门下五房就已经将要点摘要出来,提出了修改建议。

    什么叫做圣天子垂拱而治?!

    单论军事上的功绩,自己就远超在位三十多年的父皇了!

    这份成绩,就连成祖也不遑多让了!

    皇帝心情大好,在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冯保一眼就看出来了。

    “陛下,照准内阁奏议吗?”

    隆庆皇帝拿起朱笔,写下一个准字。

    然后又在李如松、李己、张书、宋纁以及兵房几名官员的名字上勾圈。

    冯保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问道:

    “陛下是要赏赐这几位?”

    隆庆皇帝点头,冯保立刻接过名单,开始草拟赏赐。

    ——

    次日。

    李如松的奏议通过,李己张书和中书门下兵房官员得到皇帝奖励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六科。

    当严用和听到消息,他正端着茶碗,闻言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茶水都溅出几滴。

    原来你李己这浓眉大眼的也是叛徒?

    就在这个时候,李己和张书踏入六科廊。

    李己本来今天不想来的。

    一是连续加班,看了整整四天的奏疏,脑力体力消耗巨大。

    二是知道内阁让自己署名第一,和中书门下兵房并列,李己不知道要如何面对六科同僚。

    可坏就坏在李己到任六科之后从没有请过假,以前就是抱病也要坚持上班。

    这会儿请假,实在是太明显了,反而显得自己心虚。

    李己总算是明白严用和的高明了,如果换做是严用和,此时早就请假在家躺着了。

    果不其然,李己和张书迈入六科后,众同僚看向他们的眼神复杂。

    就在这个时候,行人司的官员又来到了六科,宣读了皇帝嘉奖的圣旨。

    当宣旨的行人念道:

    “李己、张书职在谏诤,然不以异见废公义,于通政司穷一日之功,逐页批驳,指陈利弊,尽言官拾遗补阙之责。”

    这时候李己已经后悔自己今天没请假了。

    紧接着这位行人又念道:

    “兵房主司宋纁虚怀若谷,采六科之卓识,融总参之实务,删繁就简,撰成纲要,彰内朝同心戮力之风。”

    “总参谋部虚衷纳谏,中书门下五房克尽枢纽,六科亦弃成见而佐国是,俾军制革新得趋完善。”

    这下子张书也绷不住了。

    这不是等于是说,自己和总参谋部、中书门下五房联手,共同完成了这次军令改革?

    宣旨的行人又宣读了对两人的嘉奖,赐金元十枚,叙功上等,赏俸禄半年。

    等到宣旨的行人离开之后,李己回头看向同僚,平日里伶俐的嘴也有些结巴,他张口说道:

    “诸位,听我解释。”

    这时候严用和走过来,对着李己说道:

    “几日前,李给事中说谁是中书门下五房门下走狗的?”

    李己脸涨得通红,他没想到严用和竟然这么记仇,当日自己随口一说,竟然被他记到今日才发难。

    严用和这么一说,在场的给事中们都哄笑起来。

    脸皮薄的张书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

    李己涨红脸说道:

    “吾等六科给事中,最重要的就是监督把事情办成了,如今军令改革在吾等纠劾下完成,乃是为了公义!”

    说完这些,李己就后悔了。

    这不是当日严用和反驳自己的话?

    严用和脸上浮现出笑容,但是这一次他没有乘胜追击,而是拱手道:

    “李给事中高义!”

    这下剩下的几位给事中再也绷不住了,纷纷大笑起来。

    李己涨红脸,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同僚的嘲笑固然可恶,但是这次的收获实在是太香了!

    皇帝特旨嘉奖,这些赏赐虽然丰厚,但是最重要的是给皇帝和内阁留下了精通军务的印象。

    科道官员最重要的就是名望,一旦养足了声望,升迁就和火箭一样。

    大明军改在即,朝廷总要平衡文武,自己一个懂得军务的进士文官,自然是前途远大。

    也正是如此,只有资历最深的严用和当面嘲讽自己,其他给事中顶多就是跟着笑笑。

    可自己苏党走狗的名头,这下是摘不掉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不错,请把《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的手提式大明朝廷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