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朱由检的发现与钱庄风险

    大同历二十二年(公元1644年)5月12日,京城,体育馆工地。

    朱由检提着一包烤鸭,来到工地的大门前道:“孙大爷。”

    孙大爷道:“朱记者,你又来看春生他们。”

    朱由检随身拿出自己烟盒抽出一支烟给孙大爷道:“麻烦您帮忙开个门。”

    孙大爷接过烟夹在自己耳后笑道:“还是带烟嘴的,这可是要给老周头他们显摆显摆再抽。”

    烟草大概是万历年间传到大明境内,不过主要种植的地方就是福建,广东这些沿海地区,并且快速扩散。在浙江,嘉兴等地,崇祯《嘉兴县志》记载当地“遍处栽种,虽二尺童子,莫不食烟。”

    崇祯刚继位的时候,还禁了一次烟草,只是明朝的基层基本上瘫痪了,所谓的禁烟不过是有名无实。

    等民朝建立,天下的干旱一年比一年严,自然不可能浪费土地,种植烟草这种经济作物。

    所以大同社也是严厉禁止福建,广东行省种植烟,禁止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吸食烟草,发现有孩童抽烟行为。家长要服徭役一天。

    在大同社的强力打击之下,福建,广东行省的烟草种植几乎断绝。

    但天朝人烟草消费的习惯已经养成。而且随着收入提升,烟民群体不断扩大,从最初的沿海地区居民,逐渐发展到社会各阶层。

    沿海地区没有烟草了,烟丝价格飙升。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英格兰人看到了利润,他们的烟草纷纷涌入民朝,一度成为了他们最赚钱的经济作物之一。

    等大同社攻占西南地区之后,西南的地形早就决定了,当地的百姓想要吃饱饭非常艰难,大同社也没有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基建。

    只能一方面迁移西南地区的百姓,增加人均的耕地面积,允许西南等地建立烟草种植园,实行烟草专卖制度,并且徐晨还把后世的那种带嘴香烟也弄了出来。

    经过了这几年的发展,烟草行业已经成为了西南地区最重要的经济支柱和财政来源。

    专卖制度一方面提高了香烟的价格,打击了烟民,另外一方面,烟草专卖制度也成为了大同社的一项救济政策。

    一般情况下,能获得烟草证的,都是大同军的伤兵,民朝的老弱孤残,再给他们弄一个小木屋式的小卖部,树立在繁华的街道上,这些弱势群体靠着销售烟草,零食与报纸,能获得一份温饱的收入养活一家人。

    孙大爷给朱由检开门,他带着食物来到工地的一处窝棚。这处窝棚极其简陋,背靠着一处城墙,用几个木材搭建主梁,再用木板,稻草搭在最上面。

    这建筑水平完美的实现了夏热冬冷,房子里面有一排排的大通铺,都是用木板搭建的,上面铺了凉席。棚内光线昏暗,只有几缕夕阳从墙壁和屋顶的缝隙钻进来,照亮了空气中飞舞的尘埃。

    每个铺位上都放着一个硬邦邦的稻谷枕头和一张补丁迭着补丁、几乎看不出原本颜色的毛毯。粗略数去,这小小的空间里,竟要挤下十几二十条汉子。

    朱由检默默地将带来的食物放在角落里一张矮脚木桌上,那桌子腿还用石块垫着才能放稳。

    没多久,外面传来了喧闹声和井轱辘的吱扭声。春生、二狗他们收工回来了,正就着屋外的水井,冲洗着满身的灰土和疲惫。看到朱由检,他们脸上立刻绽放出惊喜的笑容。

    “朱先生,您来了?”春生用粗布毛巾擦着湿漉漉的头发,率先打招呼。

    朱由检笑道:“知道你们在这边做工,顺路过来看看。带了只煌上煌的烤鸭,大家一起尝尝。”

    二狗搓着手,有些不好意思:“这让您破费了,多不好意思。”

    春生爽朗地拍拍二狗的肩膀:“朱先生是自家人,客气啥?快,把桌子拼起来!”

    众人七手八脚将几张矮桌拼成一张大桌,朱由检带来的烤鸭被熟练地剁开装盘,油光锃亮,香气四溢。

    春生还变戏法似的从通铺底下抱出一个小坛子,得意地说:“藏了点的米酒,今天朱先生来,正好开了!”

    一人倒上一粗瓷碗,就着烤鸭,就着村里谁家娶了新媳妇、谁家地里收了新瓜果的八卦,尤其是春生,现在已经兴致勃勃的,打算和村民筹钱建立一家砖窑场。

    春生道:“现在京城到处都是工地,砖头供不应求,肯定可以赚钱,到时候大家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

    一时间棚屋里顿时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酒过三巡,二狗脸上泛着红光,忽然放下碗,有些犹豫地看向朱由检:“朱先生,有个事,想问问您?”

    “但说无妨。”朱由检夹起一块鸭肉道。

    “就是那张氏钱庄,您听说过吗?它家底厚不厚实?信用咋样?”二狗问道。

    朱由检略感意外:“张氏钱庄?规模不算顶大,但信用一向不错。他们主要和朝廷户部的农政司合作,给农户发放购买农具、耕牛的贷款,这些年好像也没听说有出现什么问题。怎么突然问起这个?”

    二狗一听来了精神:“是这样,最近张氏钱庄的人来我们村,说只要我们存钱进去,就给三成利!一年下来,一年下来10两银子能变成13两银子。”

    “三成利息!”朱由检眉头瞬间拧紧。

    “这绝对是骗子!”他语气斩钉截铁。

    如今大同社为扶持实业,官方钱庄的存款年息一般在五分左右,贷款利息也控制在一成多一点。民间钱庄利差更薄,因为他们的钱庄给利息少,百姓就根本不愿意存钱到他们那,这就逼得他们不得不比官营钱庄高一分的利息。

    三成利息,比贷款利息还高出一大截,钱庄靠什么盈利?

    除了拆东墙补西墙的骗局,他想不出别的可能。

    春生在一旁摇头道:“朱先生,这张东家跟我们村打交道十几年了,村里大半的农具、那头宝贝似的耕牛,还有那台抽水机,都是找他贷的款才置办下的。他不是骗子。”

    “怎么可能?”朱由检更加难以置信。

    春生解释道:“我听人说,这张东家把钱都投去了天津卫的股市,专买那些去新大陆的商社股票,赚了海海的银子,所以才给我们这么高的利息。但我觉得这事儿悬乎,让大家伙都先别急着存。”

    二狗有些不服气,嘟囔道:“春生哥,别的事俺听你的,可这事,东山村的人去年就存了,利钱都拿到手了,真真的!”

    朱由检面色严肃起来,放下碗筷,目光扫过围坐的众人:“春生说得对,这很可能是个陷阱!

    张氏钱庄能给这么高的利息,前提是他在股市上赚得更多。可股市风云变幻,哪有只赚不赔的道理?

    一旦他投的商社亏了,或者新大陆的生意出了问题,他拿什么付你们这么高的利息?到时候,别说利息,你们的本钱都可能拿不回来!”

    二狗还是不甘心:“可大家都说,现在去天津卫股票市场,闭着眼睛买那些去新大陆商社的股票,都能挣钱。”

    “天下哪有这等不劳而获的好事!”朱由检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厉色,“若是人人都不事生产,只想靠钱生钱,那市面上的货物、地里的粮食从何而来?即便堆着一座金山银山,不能吃不能穿,又有何用!”

    春生也正色道:“都听见朱先生的话了吧,朱先生是见过大世面、有大学问的人,他的话还能有错?咱们庄稼人,就得靠力气和手艺吃饭,这才稳稳当当。”

    朱由检道:“你们现在想着三成利息,有没有想过,未来可能自己的本金都保不住,没了这笔钱,你们的娃如何上学,你们未来又该如何生活?”

    朱由检拍的这张简陋的矮桌道:“你们吃了这么大苦赚的钱,难道想就这样白白被人骗走?”

    在朱由检和春生的连番劝说下,下湾村的村民们暂时压下了心中那团被高息点燃的躁动火焰。

    然而,这次谈话却让朱由检心生警惕。随后几日,他走访了京城周边的几个村庄,所见所闻让他心惊肉跳。大量像张氏钱庄这样的小钱庄,正以令人咋舌的高息疯狂吸纳村民存款。

    利息从最初的一成、一成半,一路飙升至两成五、三成!许多村民抵挡不住诱惑,将多年积攒的血汗钱甚至卖粮所得,尽数存入。

    而这些钱庄吸纳巨资后,或是盲目冲入已然狂热的天津卫股市,追逐那些号称通往“新大陆金山”的商社股票,或是自己筹资组建船队,一头扎进前往远洋贸易当中。

    为了验证真实性,他还乘坐火车去了一趟天津卫,结果发现天津卫股票交易市场更加疯狂,整个天津卫的市民都开始买股票,不少的商社股票的价格翻了十几倍,一张普票十几两银子,即便新大陆真有一座金山,那也赚不到多少钱。

    只可惜现在购买股票的天津卫市民已经没有理智了,尤其是他还发现,天津卫还有几十只船队准备前往新大陆,这么多商队想要前往新大陆,到时候不要说赚钱了,能保本就是万幸。

    朱由检仿佛已经听到了那泡沫破裂前的细微嘶响。他不敢怠慢,回到住处,立刻铺开纸笔,将所见所闻、所思所虑,详尽地写成一封文书,火速呈递至元首府。

    大同历二十二年(公元1644年)6月2日,京城,元首府

    夏日的阳光透过琉璃窗,洒在元首府书房光洁的地面上。徐晨放下手中的钢笔,揉了揉有些酸胀的腕关节,抬眼看向侍立在一旁的几位年轻文书,任大任、黄宗羲、王夫之。

    这些年轻人跟着他历练了几年,眼神中早已褪去了初来时的青涩,取而代之的是沉稳与干练。

    “今年的公民议会后,我就要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了。”徐晨的声音平和,带着一丝感叹道:“你们跟了我这些年,也是时候考虑前程了。有什么想法,今日不妨说说。”

    任大任率先开口道:“元首,这些年聆听教诲,参与机要,深感学问需经世致用。学生想去地方上,亲眼看看政令如何落地,百姓疾苦究竟何在,在实践中验证所学。”

    徐晨赞许地点点头:“志在四方,脚踏实地。那就下地方从一任知府做起,这担子不轻,你要有所准备。”

    “多谢元首!”

    黄宗羲接着说道:“学生性情更喜与数据、条例打交道。观历年户籍、税赋、工矿产出之数据,其中可见国势消长,民生起伏。若能于此道深耕,或能于宏观处窥见治理之要。”

    徐晨沉吟片刻:“三代计算器研制成功,未来民朝将会统计更多的数据,三司使正需你这样既有学识又耐得下性子钻研的年轻人。去那里,整理分析天下钱粮数据,为我大同社决策提供依据。”

    王夫子亦躬身道:“某虽不才,亦愿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请元首成全。”

    徐晨看着眼前三位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你也去地方历练历练吧,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只有深入地方,接了地气,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你们的未来,我很期待。”

    和他们聊完之后,徐晨又看了各地记者上报过来的文书,最开始徐晨还是一脸欣慰的看着这些文书,当看到朱由检的文书之后,他整个人脸色大变。

    “黄宗羲,你去京城附近的乡村,看看那些民间钱庄是不是在高息揽储。”

    “遵命!”黄宗羲当即离开。

    “王夫之!”

    “属下在。”

    “你去一趟天津卫,去看看当地股票交易所的情况,看完之后一五一十的和我汇报。”

    “遵命!”

    虽然这只是朱由检的汇报,但徐晨根据后世的经验,知道这大概率是真事。

    这些人什么德行他太清楚,根本就见不得利益,有三倍的利益,他们感冒着绞死的风险,而现在新大陆的利润何止三倍,30倍都有,这些钱庄已经疯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不错,请把《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