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府院之争与组建远征军

    大同历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7月15日,京城,元首府。

    盛夏的烈日炙烤着京城,但元首府政事堂内,气氛无比凝重,民朝权力的核心人物悉数在座。

    胡益堂,蒋乡泉,陈子龙,李自成,常五,赵叔,张大,柳箭,桑文等尚书。

    高大壮,赵云飞,王二,贺六,朱治,周晓珊等军方高层全部汇聚一堂。

    现场大同社的高层脸色都有点难看,自从六月份的那次争吵之后,刘永和李文兵的矛盾几乎公开化。

    这在大同社以前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陈子昂找到桑文询问道:“大姐,怎么没见到社长,现在只有社长才能平息元首和总理大臣之间的矛盾。”

    桑文苦笑道:“他去天津卫造船厂视察新式的蒸汽轮船。”

    王二着急道:“那赶快派电报去天津卫,请社长回来主持大局。”

    高大壮摇头道:“只怕社长也不好干预其中,双方都没有对错,只是施政的路线不同,现在社长也是左右为难,认可景明,文兵兄的总理大臣只怕做不下去,认可文兵兄,景明只怕也没脸继续坐镇元首府了,还不如就像现在这样,让两人各凭本事决定民朝施政理念,元首在外也好兜底。”

    常五无奈道:“怎么好好的就变成了这副模样,明明朝廷的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这两年每年的财政收入都增加了2000多万元,这是民朝最好的时代。”

    他这话道出了许多在场者的心声。自夺取西班牙殖民地、拍卖新大陆银矿、金山开发步入正轨后,每年有价值近三千万元的贵金属注入民朝经济体系。

    民朝不是西班牙,不管是工业和手工业的水平,还是内部市场体量都远远非西班牙可比,所以这笔贵金属注入民朝当中,没有形成欧洲那种普遍的通货膨胀。

    反而货币充裕带来的乘数效应惊人,出现了一波前所未有的经济景气。身处其中者能很清晰的感受到。

    前几年的经济萧条已迅速消散,新产业不断涌现,新式工厂如雨后春笋出现,连传统的纺织、钢铁等产业也焕发新生,整个经济体重新驶入高速增长的轨道,民朝各地都在上报工业区内作坊鳞次栉比,全部被新开的作坊填满,要求再增加工业的建设。

    各大作坊都在抢青年工匠,下降两年的工匠工钱再次提升,甚至超过了萧条之前。

    去年岁入激增两千五百余万,今年也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各地工业区建设如火如荼,税收增长预计只多不少。天下欣欣向荣,众人实在想不明白,总理府和元首府怎么矛盾越发激烈了。

    朱治苦笑道:“就是因为朝廷欣欣向荣,他们两人都想掌握施政的主导权。”

    刘永和李文兵两人之间的矛盾是施政策略不同产生的,一方想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农村,一方却想要发展产业。

    李文兵认为工匠的年收入已经是农户的2~3倍不能继续拉大这个差距,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拉平这个收入差距。

    但刘永却认为要把更多的农户转变为工匠,或者是迁移农户去新大陆,增加农户的人均田地,这才是增加收入最好的方法,两人前进的方向是一样,但选择的道路却不一样。

    贺六沉吟片刻,开口道:“我支持刘元首。如今本土农户安土重迁,移民意愿本就不高。若再大幅提高其收入,固守乡土之心更甚,谁还愿远赴重洋开拓新土?这不利于长远布局。”

    陈子龙闻言激动地反驳道:“岂能为了移民而刻意盘剥农户,逼他们离乡背井?这与我大同社立社之基‘天下大同’的本意相悖!我们当年起事,不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吗?”

    高大壮无奈道:“文兵兄的方案虽好,但要求太高。农学院一年所出学子不过三千余人,撒到全国千余县,一县能分几人?如何推行需技术指导的大农场?

    反观近年,我们不强力推行,民间已有农户自发联合形成小规模农场;可一旦我们由上至下强推,反而容易激起抵触,事倍功半。此乃实情。”

    这点让陈子龙也感到很无奈,想当初他们大同社,抗旱会带领百姓战天斗地,抗击北方的旱灾。

    北方的干旱波及了十几年,但他们硬生生的扛住了,大部分的百姓活下来了,整个北方井然有序,这场大灾,反而凝聚人心。

    在陈子龙看来,他们大同社在北方做的事情,就和当年大禹在神州治水一样,属于神话史诗一般的事件

    他们带领上百万百姓,努力了5年时间,硬生生的把黄河改道向北,用黄河之水灌溉了缺水的北方大地,解决了北方干旱最重要的水源问题。

    理顺了北方的水系之后,他们大同社攻占江南几乎是势如破竹,不管是当初的大明还是南明,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但天下一统之后,他发现人心变了,不管是大同社元老,还是百姓都在意难以恢复到,当初那种同吃苦,同受累,那种万众一心的场景。

    最好的例子就是推行农场制度,从社长执政算起,推行了10多年,但一直反反复复,属于是前进两步,后退一步。规模看上去逐年扩大,但总是会出现各种问题,又倒退回去。

    就在众人心思各异,低声议论之际,议事堂侧门打开,刘永与李文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两人皆面色沉静,让整个大厅瞬间鸦雀无声。

    众人依序落座。刘永严肃道:“今日召开这个执政会,主要是确立我民朝未来几年施政问题,我认为民朝未来几年当以发展产业为重心,吸纳更多的农户成为工匠,辅助移民新大陆加快新大陆的开发进度。”

    李文兵也严肃道:“我认为现在的产业政策是有问题,太过于倾斜在城市,忽视了乡村,未来几年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修更多的水利设施,新大陆购买更多的肥料,以成本价卖给农户,增加粮食的产能,重新实行粮食保护价格,保护农户的权益。”

    刘永道:“我们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按照我们大同社的规矩,少数服从多数,各位可以在空白纸上写出支持一方的名字。”

    现场的大同社神色极其严肃,思考半天之后,按照自己的想法写上了名字,而后投入一个投票箱中。

    刘永看着李文兵道:“由陆军都督高大壮唱票如何?”

    李文兵点头道:“可以。”

    高大壮走上高台,摸出一张纸条道:“刘永一票!”

    “李文兵一票!”

    最终的结果是刘永20票对李文兵14票。

    高大壮宣布了结果。刘永深吸一口气,压抑着内心的激荡,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终落在李文兵身上,沉声道:“结果已明,看来,诸位同仁更认可我的施政思路。”

    李文兵脸色瞬间变得苍白,眼神中充满不甘落寞。他没有再看刘永,也没有与任何人对视,只是缓缓站起身,对着众人微一拱手,然后一言不发,转身,步履略显沉重地独自离开了政事堂。

    大同历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7月15日,天津卫造船厂

    海风带着咸腥气息吹过船坞,巨大的龙骨和初具规模的船体矗立其间,工人们如同蚂蚁般在脚手架上忙碌。

    徐晨在厂长孙元化等人的陪同下,站在一艘即将完工的五百吨级蒸汽轮船前。这艘船与常见的宽胖河船不同,船型更为修长,显然考虑了海洋的航行需求。

    “这艘船,在满载货物和燃煤的情况下,预计能航行多远?”徐晨的目光锐利,直接问出关键问题。

    孙元化回答道:“此船配备了我们最新研制的两百匹马力蒸汽机,效率比旧式提升三成。在顺风顺水的情况下,续航力可达八百余里;即便是逆流逆风,依靠蒸汽动力,也能保证六百余里的航程。”

    得益于徐晨这个外挂,民朝的铁路与蒸汽轮船几乎是同步发展,内河航运已被蒸汽轮船主宰。

    但远洋航行依旧是风帆船的天下,主要原因就在于蒸汽机续航力不足以及远洋燃煤补给困难。

    民朝占据新大陆,如何增加移民一直是大同社最大的难题,依靠现在的风帆船,来回一趟需要花费半年时间,运输一个移民这些年虽然已经降低了不少的价格,但依旧要上百元,可以说是效率差,价格贵。

    徐晨看着世界地图想到了一个利用蒸汽轮船移民的方法,就是沿着海岸线,不断的建立港口,而后经过后世的白令峡海峡,再在殷洲北方绕一圈来到新大陆。

    现在大同社已经在海参岛上建立了港口,金山都护府也开始向北扩张,争取在新大陆西海岸再建立四五个港口,争取在500里范围内就有一个能停靠蒸汽轮船的港口,能给蒸汽轮船加煤加水。

    如此用蒸汽轮船,接力在这些港口当中航行,移民的时间可以压缩到半个月左右。

    现在神洲部分的港口已经完成了基础设施建,有了专门的煤仓,为蒸汽轮船提供燃,只有殷洲部分的港口和新的殖民地还在建设当中,但最多一年港口就能完成建设任务,到时候凭着这一连串的港口,就可以串联出一条快速运输的通道。

    徐晨转向孙元化道:“我们现在缺的,就是适合这种海上航行的可靠蒸汽船只。这艘船,以及后续的同型船,至关重要,加快建造速度。

    明年内,我要看到第一批移民,能乘坐我们自己的新式蒸汽船,踏上这条北线航路,前往新大陆!”

    “定当竭尽全力!”孙元化肃然领命。

    这时,侍卫长高磊快步走来,递上一封电报:“社长,元首府急电。”

    徐晨展开电报,快速浏览了关于执政会议投票结果以及李文兵离开的内容。

    他沉默片刻,脸上掠过一丝复杂的神色,最终化为一声轻叹:“也好,方向既已明确,内部的纷争可暂歇。高磊,准备一下,我们即刻购买火车票返京。”

    “是!”

    7月16日,京城,徐晨宅邸书房

    徐晨邀请刘永与李文兵两人前来,与昨日元首府的剑拔弩张判若两个人,书房内,三杯清茶袅袅生香,徐晨、刘永、李文兵三人围坐。

    徐晨率先开口道:“此番纷争,根源在于我当初对元首府与总理大臣府的权责界定不够清晰,导致施政方向产生重迭与冲突。这是我的疏忽。”

    李文兵端起茶杯,却没有喝,只是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苦涩一笑道:“社长不必自责。既已定下‘少数服从多数’的规矩,结果如此,我是认可。”

    李文兵虽然认可了这个结果,但徐晨却明白,两个强势的人,继续待五年下去,双方的矛盾必然继续爆发,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让一方暂时离开京城。

    徐晨道:“新大陆的开拓,并不顺利。西班牙人失去主要殖民地后心有不甘,以其在加勒比海的岛屿为巢穴,效仿昔日倭寇战法,不断袭扰我们在新大陆的盟邦与据点。

    更棘手的是,葡萄牙人、英格兰人、荷兰人,他们表面上与我们贸易,暗地里却忌惮我们在新大陆的扩张,甚至纵容乃至冒充西班牙海盗,劫掠我们的商船,阻碍我们的开拓。”

    说到这里,徐晨也感到有点头痛,他想过很多此战的结果,却没想到会是这样的,休而不停。

    菲利普四世干脆破罐子破摔,不愿意和民朝签订停战的协议,直接露出了西方海盗的嘴脸,学着英格兰给全世界的海盗发放劫掠证,把西班牙在新大陆的几个海岛港口,直接弄成了海盗港口,帮助这些海盗销账。

    难怪后世动不动都说要弄点资本主义的东西,菲利普四世已经不是想让西班牙如何减少损失了,他就是想报复出口气。你用利益往来和他交流,根本就交流不通。

    他对李文兵道:“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在欧洲大肆鼓吹‘黄祸论’,污蔑我民朝为文明之敌,致使我商船在欧罗巴诸港屡遭刁难,海上商路荆棘丛生。我民朝,不能只挨打不还手!”

    刘永闻言面露惊愕道:“社长之意是要对西班牙本土用兵?

    此去万里之遥,劳师远征,耗费国力,是否太过激进了?”

    徐晨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一条清晰的航线:“直接从东方远征西班牙本土,确实遥远。

    但我们可以采取步步为营的策略。先集中力量,扫清西班牙在加勒比海的据点,夺取其作为前进基地。然后,以此为基础,横渡大西洋,直扑西班牙本土!”

    他的手指从加勒比海划向伊比利亚半岛,“这段航程,不过数千里,以我海军之力,足可胜任!此战,不仅要惩罚西班牙,更要杀鸡儆猴,震慑欧罗巴诸国,让他们明白,与我民朝为敌的代价!”

    说完,他目光炯炯地看向李文兵道:“这场远征,关系我朝未来数十年的海洋国运,我希望由你来担任远征军主帅,全权负责战备与征伐事宜。”

    这是徐晨想到的最好方法了,两个人不能说谁有错,但继续这样斗下去容易分裂大同社,徐晨干脆调一个人对外用兵。

    对西班牙用兵战前的准备进攻,到最后战胜敌人,没有几年的时间,根本完成不了这场战争,等几年之后,刘永元首的任期也应该结束了。

    李文兵愣住了,他知道这是社长对他的信任,也是化解当前高层矛最妥善安排。

    “我愿意接受这个任命。”

    刘永此刻也完全明白了徐晨的深意。将李文兵派去负责一场可能持续数年的远征,既发挥了其才能,又避免了大同社继续内耗。他立即表态:“元首府必定倾尽全力,支持远征军的一切所需!”

    “好!”徐晨点头,随即说道:“文兵出任远征军主帅,总理大臣一职出缺。景明,你认为谁可接任?”

    刘永早已深思熟虑:“户部尚书胡益堂,执掌财政多年,经验丰富,处事公允,能平衡各方需求,是合适的人选。”

    徐晨点点头认可了他这个提名,这样就没有什么府院之争。

    然而,刘永还有后续提议:“社长,总理大臣职责繁重,一人难以兼顾。我认为应设立副总理大臣,辅助处理政务。

    水利部尚书陈子昂,熟悉农政,体恤民情,可协助管理农业、水利等事务,山东巡抚罗伟,在地方任上大力发展工商,政绩卓著,擅长经济,可协助管理工商、产业。

    如此,既可分担压力,亦能使施政更为专业、精细,同时让罗伟这个社外人担任总理大臣,也可以宣告我大同社与天下学社共治天下之心。”

    徐晨心中明了,这“一正两副”的安排,既是现实需要,也是着刘永进一步巩固施政路线、平衡内部派系的考量。

    他看向李文兵,李文兵也没有反对,他都不是总理大臣了,两个副总理大臣自然对他没有影响,此事反而对他未来争夺元首职位有利。

    徐晨点头道:“一正两副,这样权责也更加明确,就在今年的公民议会上提名吧。”(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不错,请把《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明末,从西北再造天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