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1【灵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南的风终究还是吹到了京城。

    皇宫,太液池畔。

    大燕皇帝姜宸坐在八角飞檐凉亭之中,司礼监掌印太监曾敏和秉笔太监张先恭敬地肃立一旁,两人都是眼观鼻鼻观心的神态,仿佛压根听不清两步外的韩佥在说什么。

    身为靖安司都统,韩佥肩负着天子耳目的重任,他要处理的事情不计其数,无论是对朝中百官的监察、皇子亲王们的关照乃至地方各处的紧要民情,他都需要当面向天子禀报,因此他入宫的次数十分频繁。

    纵如此,韩佥在天子面前依旧沉肃如常,似乎根本没有身为御前红人的觉悟。

    天子听完韩佥关于近期京中官员的几件案子,不置可否地问道:“云安还在杭州?”

    “是,陛下。”

    韩佥垂首应道:“云安公主孝心虔诚,亲自在杭州灵隐寺为太后娘娘诵经祈福,并在佛前许下宏愿手抄一百份孝经。微臣估计,公主大概会在七月份启程返京。”

    “不枉朕对她如此偏疼。”

    天子面露微笑,又问道:“先前她南下路过扬州的时候,悄悄离开船队在扬州待了几天?”

    不远处的曾敏和张先把头埋得更低。

    如果有的选,他们当然希望自己此刻是聋子,毕竟在宫中待得越久,这两位大太监都明白秘密越少越安全这个道理。

    韩佥毫不迟疑地答道:“回陛下,公主确有此举,不过这应是扬州同知薛淮的请求。当时妖教乱党意欲作乱,薛同知在城内外布下天罗地网,只是人手不太充足,遂请公主府的护卫出手相助。那些钦犯落网之后,公主便立刻南下与船队汇合,并未耽搁行程。”

    “嗯。”

    天子淡淡应了一声,转头看向碧波微澜的湖面。

    卫皇后和柳贵妃都提过姜璃的婚事,而他在决定让沈望入阁之时,也曾给了姜璃自主选择的机会。

    倘若当时姜璃便表态接受,他便会下一道赐婚圣旨成全薛淮和姜璃,只是那丫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婚约。

    如今薛沈两家已经定亲,而薛淮也已向吏部报备婚约一事,天子不可能强行拆散这对佳偶。

    哪怕是到了这个时候,天子依旧可以用一道赐婚圣旨让薛淮享齐人之福,可是这对于薛淮来说并非好事——且不说沈青鸾身为商女如何能与天家公主平起平坐,光是薛淮在有婚约的前提下再攀附公主,这对他的名声极其不利。

    而且从姜璃的表现来看,她对薛淮似乎只有单纯的欣赏,并无男女之情。

    天子不禁有些迟疑,他并不在意这对年轻人是否两情相悦,然而他对薛淮寄予厚望,总不能强行给他安排一位怨偶,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看来……还是得等姜璃返京之后,让后宫那两人去弄清楚她的心思。

    “陛下,这两个月江南还有一件事,关乎漕运衙门和两淮盐商协会。”

    韩佥语调不快,将盐漕之争的细节娓娓道来。

    曾敏听得脑袋疼,暗道那位薛同知真不是省心的主,去年才办了两淮盐运司一堆贪官污吏,今年又将矛头指向漕运衙门,大燕百余年历史上何曾有过这般能闹腾的年轻官员?

    其实曾敏不质疑薛淮的初衷,因为漕运衙门和漕帮对民间商户的压榨掠夺是明摆着的事实,两淮盐商除了要忍受漕衙的盘剥,还得面对漕帮那些草莽的欺凌,他们早晚都会奋起反抗。

    问题在于漕运衙门实在太过重要,千里运河是否安稳关系到京城乃至九边军镇的安危,这件事的严重性绝非查办两淮盐案可比。

    最关键的是……天子这几年愈发不喜臣子们挑起争端,先前若不是国库吃紧得厉害,他也不会默许沈望和薛淮这对师徒相继大动干戈。

    韩佥的陈述不偏不倚,尽可能地还原江南事端的实情,从两淮盐商为何要断掉给漕帮的份子钱、为何要减少租用漕船的比例,到漕运衙门为何会针对打压盐商们的货船,乃至近来两边渐成水火之势,一桩桩一件件讲得非常详细。

    天子对韩佥很满意,但是对江南的官员很不满意。

    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两边都还算克制,薛淮没有唆使那些盐商正面对抗漕运衙门,而蒋济舟也没有进一步使用强硬的手段逼迫盐商们服软,双方的斗争被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范围内。

    否则要是他们大打出手,把江南赋税重地弄得民怨沸腾人心惶惶,天子绝对不会是当下这般淡定的神态。

    韩佥说完之后,天子沉吟片刻问道:“你怎么看待此事?”

    这是很罕见的状况,天子一般不会询问韩佥对于具体朝政的看法,这也能说明他此刻内心的情绪起伏。

    韩佥垂首道:“陛下,依臣拙见,此事根源在于利益。两淮盐协想降低自身不必要的支出,而漕运衙门不能对他们单独破例,因此难说谁对谁错。”

    天子微微颔首。

    其实只要两边能够始终保持足够的克制,莫要引发地方的大规模动乱,这对天子来说不是坏事。

    无论他是借薛淮之手来敲打漕衙和宁党,还是让清流一党认清局势安分一点,他都可以居中裁决,这便是“使臣下相争”的帝王之道。

    但天子隐隐有些担忧,盖因薛淮这家伙没那么老实,从他过往的表现来看,他总是会尽量谋求最大的成果。

    也就是说,江南的风波可以控制只是一个假象,谁也无法确定那个盖子何时会被揭开,继而闹出一场惊天风波。

    当此时,天子不由得想起那次沈望的奏对。

    一个猜测忽地在他脑海中浮现。

    或许这对师徒私下里已经商议妥当,由沈望先行进谏,劝说天子尝试对漕运进行改革,并且将扬州设为试点。

    在天子没有明确答应之际,远在江南的薛淮便配合他的座师,挑起两淮盐商和漕运衙门的争端,这个时候沈望再度进言,只要薛淮适时呈上一封奏章,师徒二人便可以完成一次心照不宣的合作。

    而到了那个时候,面对江南重地的忧患,似乎天子只能答应沈望的奏请。

    “呵呵。”

    凉亭中夏风习习,天子忽然发出的轻笑让两位大太监心中一凛,不敢有丝毫动作,只有韩佥还像一个木桩那般站在旁边。

    天子目光幽深地望着湖面,淡淡道:“此事暂且搁置,朕知道了。”

    韩佥躬身应道:“是,陛下。”

    ……

    翌日,早朝之后,工部尚书沈望被天子留对。

    御书房中,天子坐在御案之后,抬眼望着沈望清癯的面容,眼神显得十分复杂。

    他当然知道沈望并非世人心目中一味追求清正的迂腐官员,从当初他奉旨查办工部贪渎案的过程便能看出,沈望并不缺少官场权术的造诣,只不过相较于薛明纶等人,他始终有着高于标准的底线和准则,而这便是天子看重他并且要让他入阁的缘由。

    可是如果沈望和薛淮私下串联,为达目的不惜挑动盐漕之争,这便触犯了天子的逆鳞——身为臣子,怎可将这份心机用在君王身上?

    “沈卿。”

    天子语调平和一如往常,甚至还带着浅淡的笑意:“想必你已经知道了廷推结果?”

    孙炎乞骸骨之后,内阁现有四位大学士,自然需要增补一名,最终进入候选的是礼部尚书郑元和工部尚书沈望。

    在前几天的大廷推中,沈望的得票远远超过郑元,入阁已是板上钉钉。

    沈望不慌不忙地说道:“回陛下,臣已知晓。”

    “朕打算过两天便将你入阁一事晓喻中枢部衙和各地官府。”

    天子似乎满怀期许,然后话锋一转道:“沈卿可知江南盐漕之争?”

    沈望抬起头迎着天子的目光,坦然道:“臣有所耳闻。”

    他毕竟是工部尚书,而工部掌管着天下河道工程,若说他对漕运衙门的事情一无所知,显然是有意欺瞒君上。

    天子并不意外他的回答,随即有感而发道:“之前沈卿建言改革漕运一事,朕始终难下决心,如今看来确实如卿所言,漕运积弊甚多,以致民间沸反盈天呐。”

    然而沈望并未顺势进言,他神情凝重地说道:“陛下,臣之所以会建言此事,皆因漕运衙门和漕帮还能维持表面上的安稳,但如今争端已起,臣认为或许要等事态平息再做定夺,以免地方上人心惶惶。”

    天子双眼微眯,这个回答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便在这时,曾敏躬着身子入内禀道:“启禀陛下,江南八百里密奏!”

    天子不由得看向沈望,倘若他的推断没错,这应该是薛淮的密折,相隔千里的师徒二人在他面前完成一次精妙的配合。

    或许沈望就是在等这封奏章到来才会出手。

    天子移动视线,不动声色地看向曾敏道:“何人密奏?”

    曾敏垂首低眉,无比恭敬地说道:“回陛下,此乃漕运总督蒋济舟之奏章,标注直呈御前四字,由通政司直送司礼监。”

    御书房内一片沉寂。

    曾敏长时间没有得到天子的回应,不禁小心翼翼地抬起头,他看见的是天子那张阴沉的面庞。

    仿若黑云压城。(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相国在上不错,请把《相国在上》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相国在上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