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暗室有光

    凌晨三点十七分,宋昭站在省厅临时调配的执法车前,后颈还残留着真相之眼消退后的钝痛——那是一种从颅骨深处蔓延开的灼烧感,像有细针在神经末梢反复穿刺,每一次呼吸都牵动着太阳穴的跳动。

    董岚把协查令复印件拍在他掌心时,纸张边缘刮得他虎口发痒,皮肤上留下一道微红的划痕。

    那是省厅特批的“药品管理合规检查”许可,红章盖得极重,油墨几乎要穿透纸背,在晨雾中泛着暗沉的光泽,仿佛凝固的血迹。

    “我让人黑了林氏培训中心的安保系统。”董岚扯了扯警服领口,防弹背心在衬衫下勒出一道深痕,金属扣环与拉链摩擦发出细微的金属刮擦声,“心理干预室的监控半小时前断了,他们可能察觉了。”她的声音压得很低,带着一丝沙哑,像是被夜风磨钝的刀刃。

    她的目光扫过车后排——苏晚抱着图书馆的公函袋,发梢沾着夜露,湿冷的气息在灯光下泛出微光,细齿木梳从她指间缓缓滑过,梳齿刮过发丝的沙沙声在寂静车厢里格外清晰,“那姑娘真要跟进去?”

    “古籍部的章比警徽管用。”宋昭摸了摸腰间的执法记录仪,金属外壳贴着皮肤凉得刺骨,像一块刚从冰水中捞出的铁片。

    他想起昨夜苏晚蹲在物证中心台灯下拓印公函的模样——鹅黄色灯光漫过她手腕上的旧疤(那是十四岁被人贩子用碎玻璃划的),疤痕在光线下泛着淡粉的凸起,她蘸着朱砂盖下最后一枚印泥时,指尖微微发颤,印泥的腥香混着墨香在空气中弥漫,“当年你救我时,也是这样举着警徽冲进来的。”她的声音轻得像一片落叶坠地。

    执法车拐进林氏培训中心的林荫道时,宋昭的指节捏得发白,指甲嵌进掌心,留下四道月牙形的白痕。

    门岗保安刚要上前,董岚摇下车窗亮出证件,警灯在她肩章上晃出刺目的光,红蓝交替的光斑在水泥地上跳跃,像某种无声的警告。

    苏晚率先下车,公函袋抱在胸前,像是抱着什么易碎的古籍。

    她的脚步很轻,皮鞋踩在落叶上发出细微的脆响,夜风拂过她发间,茉莉香包轻轻晃动——那是宋昭去年在旧书市淘的,布面已有些褪色,香气却依旧清冽,说像极了她十三岁时总别在衣领上的野茉莉。

    心理干预室在三楼最里间,门禁是指纹加密码。

    宋昭摸出孙丽华U盘里拷贝的权限表,输入“林浩宇生日”的瞬间,门锁“咔嗒”一声弹开,机械声在空荡的走廊里回荡,像某种机关被触发。

    消毒水的气味裹着陈腐的纸页味涌出来,刺鼻的化学气息钻进鼻腔,带着一丝铁锈般的金属味。

    靠墙的档案柜蒙着灰,指尖拂过柜面,留下几道清晰的痕迹。

    最下层抽屉的锁孔里插着半枚断钥匙——和孙丽华回溯画面里那个“传递数据”的场景,锁孔位置分毫不差,断口参差,像是被人强行掰断的。

    “这里。”苏晚的声音突然压低,指尖停在一本硬壳日志上,封皮烫金编号“ZY - MR - 03”在手机电筒光下泛着冷光,像某种冷血动物的眼睛。

    宋昭接过日志时,纸张边缘蹭得他指尖发疼,粗糙的纤维刮过皮肤,留下细微的刺痛。

    第一页就贴着李晓芸的一寸照片,照片背面用红笔写着“碎尸案遗属,记忆干扰优先级A”,墨迹深红,像是刚写上去的,笔尖还微微洇开。

    翻到2023年8月15日那页时,宋昭的呼吸陡然一滞。

    “对象提及父亲账本,已成功诱导其相信‘父亲是疯子,账本是幻觉’。”墨迹未干,纸面还微微发黏,像是刚补记的,笔迹潦草中带着一丝急迫。

    他听见董岚在身后抽了口凉气,执法记录仪的红光在日志上跳成小点,像一颗不安的心脏在跳动:“这是精神控制,比当年的脑控实验还恶劣。”

    隔离辅导室的门是从里面反锁的。

    宋昭踹门的瞬间,木头碎裂声惊得天花板的防尘网簌簌落灰,灰尘簌簌落下,钻进鼻腔,带着陈年霉味。

    李晓芸缩在墙角,膝盖抵着下巴,手腕上的旧疤痕像爬着几条暗红的蜈蚣,在昏暗灯光下泛着蜡黄的光泽。

    她抬头时,宋昭想起五年前碎尸案现场——那时她才十七岁,蹲在警戒线外哭到窒息,现在瞳孔却散得厉害,像被蒙了层毛玻璃,眼白泛黄,映不出光。

    “李晓芸。”苏晚蹲下来,声音轻得像在哄受了惊的猫,指尖轻轻拂过她颤抖的发丝,触感干枯如稻草。

    她解下自己的丝巾,轻轻盖在李晓芸裸露的手腕上,丝绸滑过皮肤的触感微凉,“你还记得穿蓝裙子的女孩吗?那是你。十三岁生日,你妈给你买的,裙角绣了小雏菊。”

    李晓芸的睫毛颤了颤,像风中将熄的火苗。

    宋昭看见她眼底有光在挣扎,像火柴头擦过暗室的墙,微弱却执拗。

    “蓝…裙子。”她喉咙里挤出几个音节,突然抓住苏晚的手腕,指甲几乎要掐进肉里,指尖冰凉,带着颤抖,“我爸…他说账本…不是幻觉。”

    宋昭迅速摸出手机,相册里存着他托陈法医复刻的碎尸案现场照片——那本被血水浸透的账本,他对着证物拍了二十遍才勉强看清字迹。

    李晓芸的手指抖得厉害,指甲尖点在“ZY - 07”那行数字上,像在按摩斯密码,指尖在屏幕上留下淡淡的汗渍:“我爸说…这是钥匙。”

    回程车上,董岚的手机响得刺耳,铃声在密闭空间里反复撞击耳膜。

    技术处的同事在电话里说:“α - 羟基丁酸是境外组织研发的记忆干预剂,三年前被联合国列为禁用药物。首批采购单的审批章…”她的声音顿了顿,“是周明远2002年当公安副局长时的电子签章。”

    宋昭猛地握紧座椅扶手,皮革在掌心发出轻微的吱呀声。

    路灯透过车窗照进来,在他脸上割出明暗的裂痕,光影交错,像面具。

    他摸出父亲遗留的警用匕首——刀鞘是老牛皮做的,边缘磨得发亮,掌心贴上去,能感受到皮革的温润与岁月的沟壑。

    护手夹层里的微型胶片刺着他掌心,冲洗后在警队暗房显影时,宋昭的呼吸几乎停滞:泛黄的纸页上印着“α - 羟基丁酸人体实验报告”,页脚父亲的字迹力透纸背:“若技术用于灭忆,正义将死于无声。”

    第五次使用真相之眼时,金色纹路顺着宋昭的瞳孔爬满眼白,视野中的一切开始扭曲,耳边响起低频的嗡鸣,像是从地底传来的钟声。

    胶片贴在掌心,他听见自己太阳穴里的血管跳得像战鼓,每一次搏动都震得颅骨发麻。

    画面里,父亲站在警局档案室,对面是个戴金丝眼镜的男人——那是二十年前市局外聘的心理专家刘教授,三年前突然失踪。

    “他们想用‘遗忘’代替审判。”刘教授的声音带着学术特有的冷静,语调平缓却令人不寒而栗,“但有些记忆,不该被删。”

    “所以我们要记下来。”父亲的手搭在档案柜上,指节因为用力泛白,木柜发出细微的吱嘎声,“用胶片,用日记,用所有他们删不掉的东西。”

    金色纹路消退时,宋昭的鼻血滴在胶片上,晕开一片暗红,温热的液体顺着鼻翼滑落,滴在衣领上,留下点点锈斑。

    他擦着鼻子笑出了声,笑声撞在暗房的墙上,惊得显影液荡起涟漪——原来父亲早就在等这一天,等他的儿子成为那把撬开锁的锤子。

    深夜十一点,苏晚的敲门声惊飞了窗外的夜鸟,扑棱声划破寂静。

    她抱着一摞证据走进宋昭的出租屋,发梢还沾着图书馆古籍库的霉味,潮湿的纸张气息混着尘土味在空气中弥漫:“李晓芸的日志里有段记录,2023年9月5日,‘对象提及宋警官救过人贩子窝点的女孩,已标记为关联记忆干扰源’。”她翻开日志的手在抖,纸页发出细微的沙响,“他们知道你救过我…从十四岁开始,他们就在监控你的人生。”

    宋昭没说话。

    他站在窗边,月光漫过他肩,把影子拉得老长,投在墙上像一道沉默的碑。

    父亲老宅的阁楼里,他刚把胶片和孙丽华的U盘封进铁盒,锁进保险柜最底层——那是父亲藏旧案卷的地方,二十年来从未被人动过。

    手机震动,陆远的消息跳出来:“周明远申请离境参会,边检以证件问题拦截了。下一步,你准备怎么收网?”

    宋昭望着窗外的月光,低声说:“该让那些想让我们忘记的人…开始害怕了。”

    凌晨五点四十分,市局纪检谈话室的灯率先亮了。

    孙丽华蜷缩在蓝色座椅里,手腕上的银镯子撞着桌角,发出细碎的响,像某种倒计时的滴答声。

    她盯着墙上的监控摄像头,喉结动了动,像是要说出什么——

    门被推开时,她猛地抬起头。

    来的不是纪检员,是宋昭。

    他手里攥着那本《记忆干预日志》,封皮上的烫金编号在晨光里泛着冷光。

    “孙丽华。”宋昭把日志推到她面前,“现在说,还来得及。”(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痕语者不错,请把《痕语者》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痕语者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