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青山峡的考验
第一套共计六片崭新叶片和配套的修改轴件,经过严格检测和平衡校正,终于装箱,由一辆披着绿色篷布的解放卡车,运往位于深山中的青龙峡水电站。
苏念雪作为技术负责人,随车同行。让她意外的是,陆远征也一同前往,美其名曰“协调保障”,但苏念雪觉得,更像是去镇场子的。毕竟,电站那边的人,未必乐意接受一个毛头丫头指手画脚地改造他们的老设备。
卡车在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整整一天。苏念雪坐在驾驶室里,被颠得七荤八素,胃里翻江倒海。陆远征坐在她旁边,身姿依旧挺直,闭目养神,仿佛感受不到这剧烈的摇晃。
傍晚时分,卡车终于驶入峡谷。巨大的山体在两侧巍然矗立,耳边传来隆隆的水声,空气变得潮湿而清新。一座看起来有些年头的灰白色水电站建筑,依着山势,矗立在奔腾的河水旁。
电站的负责人姓赵,是个皮肤黝黑、嗓门洪亮的中年汉子,带着几个技术员迎了出来。看到从驾驶室跳下来的苏念雪,他明显愣了一下,又看到后面跟着的、军装笔挺的陆远征,才赶紧换上热情的笑容。
“欢迎欢迎!陆参谋,一路辛苦!这位就是苏技术员吧?真是年轻有为!”赵站长热情地握手,但眼神里的怀疑藏不住。
寒暄过后,赵站长直接切入主题,语气带着点不易察觉的为难:“苏技术员,你们的方案和零件我们都收到了。不过……现在有个情况比较棘手。”
他引着两人走向厂房:“一号机组,就是准备改造的这台,最近轴承振动有点大,我们怀疑是转子有点轻微不平衡,正准备停机检修排查。你看,这改造安装是不是先缓一缓?等我们把原有问题解决了再说?不然混在一起,出了故障都说不清责任。”
巨大的厂房里,机器轰鸣声震耳欲聋。一号机组正在运行,但仔细听,确实能听到一种不和谐的、周期性的沉闷撞击声。
苏念雪的心沉了下去。这确实是个意外情况。如果在机组本身就不稳定的情况下强行安装新叶片,风险极大,一旦出事,所有努力前功尽弃,责任也全是她的。
几个电站的老师傅也围了过来,听着站长的话,纷纷附和:“是啊,得先解决老问题!”“新叶片是好,但基础不稳也不行啊。”“这振动原因不好找,说不定得大拆,没个把月搞不定……”
压力瞬间全到了苏念雪这边。她如果同意延期,项目必然大大拖后,夜长梦多。如果坚持安装,就是不顾风险,莽撞行事。
陆远征没有说话,只是将目光投向苏念雪,等待她的决定。
苏念雪凝神听着那异常的振动声,又仔细观察着机组的运行状态,大脑飞速运转。前世积累的设备故障诊断经验在脑中闪现。这种沉闷的、带有一定周期性的撞击声,不像是单纯的转子不平衡……
她忽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赵站长,能不能先让我看看最近的运行记录和振动数据?”
赵站长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她会提出这个要求,但还是让人拿来了记录本。
苏念雪快速翻阅着,手指点着上面记录的温度和振动值变化:“振动是三天前开始明显加剧的,而且随着运行时间延长,振幅有缓慢增大的趋势,但温度变化不明显……这不像是单纯的转子不平衡或弯曲。”
她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轰鸣的机组:“更像是转动部件内部出现了松动,或者……有异物侵入。”
“异物?”一个电站的老技术员皱起眉,“滤网都是定期清理的。”
“不是水流带来的异物。”苏念雪摇头,语气肯定,“是内部件松动后的碰撞,或者……螺栓断裂?听声音,撞击点可能偏下部。”
她大胆地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这是基于声音特征和数据分析的综合推测,风险很大,如果猜错,会显得她很外行。
现场安静了一下,几个老师傅面面相觑。
陆远征看向赵站长:“赵站长,既然要排查,不如就先从苏技术员怀疑的方向入手检查,目标明确,也能节省时间。”
赵站长犹豫了一下,看着苏念雪笃定的眼神,又看看陆远征,最终一咬牙:“好!那就停机检查!小刘,准备工具,拆下导流罩!”
巨大的机组缓缓停止转动,厂房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河水冲刷的隐隐轰鸣。工人们忙碌起来,拆卸螺栓,吊开沉重的导流罩。
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着。苏念雪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
当导流罩被移开,手电光照入叶轮室内部时,有人惊呼起来:“快看!固定导叶的拉杆!断了一根!”
果然!一根小腿粗的合金拉杆齐根断裂,断裂的半截掉落在下方,随着水流冲击,不时撞击着下方的构件,发出沉闷的响声!
“真是螺栓断了!”“这丫头神了!听声音就能听出来?”“幸好发现了!再转几天,怕是要打坏叶片和座环!”
赵站长额头上冒出了冷汗,又是后怕又是庆幸,再看苏念雪的眼神彻底变了,充满了震惊和信服:“苏技术员,你这……太厉害了!多谢!太感谢了!”
苏念雪松了口气,背后也是一层冷汗。赌对了。
“赶紧更换备件吧。”她保持着平静,“更换之后,振动问题应该就能消除。正好可以利用这次停机,直接进行叶片更换改造。”
“好好好!就这么办!都听苏技术员指挥!”赵站长现在对苏念雪是言听计从。
接下来的几天,苏念雪就扎在了厂房里。更换拉杆、吊装旧转轮、拆装叶片、安装新转轮、校正中心……每一个环节她都亲自盯着,拿着图纸和技术要求,和电站的老师傅、安装工人反复沟通确认。
山里条件艰苦,住宿是简陋的平房,晚上只有昏暗的电灯,蚊虫肆虐。食堂的饭菜油水很少,几乎看不到荤腥。但苏念雪毫不在意,每天满身油污汗水,和工人们同进同出。
陆远征并没有过多干涉具体技术工作,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支持。他协调解决了工人加班补助、夜间照明、临时工具调配等一堆琐碎却实际的问题,确保了安装工作没有后顾之忧。他经常沉默地出现在厂房角落,观察着进度,有时会递给她一瓶汽水或一个馒头,简单问一句:“进度如何?”、“有困难吗?”
他的话语依旧简洁,但那种无声的关注和及时的支援,让苏念雪在疲惫不堪时,总能感到一股支撑的力量。
经过几天几夜的连续奋战,新转轮终于安装到位,所有连接螺栓按照扭矩要求紧固完毕,中心校正数据完美。
最关键的时刻到了——开机试运行。
控制室里挤满了人,赵站长、电站技术人员、老师傅们,还有苏念雪和陆远征。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紧盯着仪表盘和监控窗外那台巨大的机组。
“开机!”赵站长一声令下。
操作员缓缓推上闸门。
水流涌入,机组开始缓慢旋转,逐渐加速。
嗡嗡嗡——机器运行的平稳声音传来,清脆而有力。
仪表盘上,功率数值稳步上升,振动、摆度、温度所有指标全部正常,甚至比以往最好的状态还要平稳!
“成功了!”“听这声!多稳!”“功率上来了!比原来高了!”
控制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老师傅们脸上笑开了花,用力地拍着巴掌。
赵站长激动地抓住苏念雪的手,用力摇晃:“苏技术员!太感谢了!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你这技术,没话说!”
苏念雪看着仪表盘上那漂亮的数据,听着耳边轰鸣的、却异常和谐平稳的机组运行声,眼眶忍不住发热。所有的艰辛、压力、不眠之夜,在这一刻都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她下意识地看向陆远征。
他站在人群稍外围的地方,并没有像旁人那样激动,但那双总是冷冽的眼眸里,清晰地映着控制屏的亮光,也映着她的身影。他看着她,嘴角似乎极其微不可查地向上弯了一下,然后对着她,轻轻点了点头。
那是一个无需言语的、来自同一战壕的认可和赞许。
窗外,青龙峡的河水奔腾不息,推动着新的叶轮,发出更加有力而高效的轰鸣,仿佛奏响了一曲属于这个时代、也属于她苏念雪的全新乐章。
峡谷的风吹来,带着水汽和山林的气息,清新而充满力量。
成功的轰鸣声在青龙峡水电站的控制室内回荡,经久不散。仪表盘上稳定优秀的运行数据,像是最有力的证明,彻底驱散了之前所有的质疑和紧张。
赵站长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握着苏念雪的手久久不放,一连串的感谢和夸奖往外冒,恨不得立刻杀猪宰羊搞劳军。电站的老师傅们围着她,七嘴八舌地问着技术细节,眼神里是实实在在的佩服。
苏念雪一一耐心回应,心情激荡,却也没忘了正事。她仔细记录了初始运行的各项数据,又叮嘱赵站长:“赵站长,新叶片还有个磨合过程,最近三天麻烦安排人多盯着点,每小时记录一次振动、温度、出力这些关键数据,有什么异常立刻通知我。”
“放心!苏技术员,肯定盯得死死的!这可是咱们站的宝贝疙瘩了!”赵站长拍着胸脯保证。
回程的卡车上,气氛轻松了许多。虽然山路依旧颠簸,但苏念雪看着车窗外飞驰而过的青山绿水,只觉得心胸开阔。她做到了,凭借自己的知识和努力,真正改变了些什么。
陆远征依旧沉默,但周身那股冷硬的气场似乎缓和了些许。途中经过一个简陋的沿途兵站休息时,他甚至主动去买了两瓶汽水,递给她一瓶。
玻璃瓶壁沁着冰凉的水珠,橘黄色的液体在阳光下闪着光。苏念雪接过,喝了一口,那甜滋滋、带着强烈气泡感的味道冲入口腔,是这个年代难得的享受。
“谢谢。”她轻声道,嘴角忍不住上扬。
陆远征只是点了点头,自己也喝了一口,目光望向远方的山峦。
几天后,青龙峡电站的详细运行报告送到了技术革新办公室。
报告显示,更换新转轮后,电站在相同水头流量下,平均输出功率提升了百分之七点三,运行振动和噪音显著下降,预计检修周期能延长一倍以上。报告后面还附上了赵站长热情洋溢的感谢信,着重表扬了苏念雪同志精湛的技术、负责的态度和关键时刻的判断力。
这份报告在技术办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之前持怀疑态度的王工,拿着报告反复看了好几遍,最后走到苏念雪桌前,语气复杂却真诚地说:“小苏同志,之前……是我保守了。你这方案,确实厉害。后生可畏啊!”
“王工您太客气了,没有您和周师傅、李师傅他们的帮助,我也完不成。”苏念雪连忙站起来,态度依旧谦逊。
刘建军和其他几个年轻技术员更是围着她,好奇地追问电站安装的细节,眼神里带着崇拜。
就连钱主任,脸上的笑容也真切了几分,在会上公开表扬了苏念雪“为技术办争了光”,虽然那笑容底下藏着什么,依旧让人捉摸不透。
最大的变化来自陆远征。
他似乎将苏念雪真正视为了可以独立负责项目的技术骨干。他开始将更多涉及核心技术的任务交给她,不再仅仅是跟进,而是让她主导设计、撰写方案。
办公室角落里那台平时很少人用的、笨重如铁柜的计算机,也被他特批了更多使用时间给苏念雪。虽然那计算机的运算能力甚至比不上她前世的一只计算器,但在这个时代,已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他交给她的任务也越来越有挑战性:为一个老军工厂设计更高效的齿轮加工流水线;分析一套进口设备图纸,找出其可国产化的关键部件;甚至让她参与讨论一个关于小型柴油机性能优化的军方需求论证……
苏念雪如饥似渴地投入到这些新任务中。她白天泡在办公室和资料室,晚上经常加班到深夜。她知道,这些机会来之不易,每一份信任都需要用十二分的努力去回报。
陆远征的办公室就在她斜对面。有时她加班到很晚,抬头总能看见对面办公室的灯也亮着。他有时会过来,放下几份她可能需要的参考资料,或者只是简单地问一句:“进度如何?”、“有什么困难?”
他的问题总是直接而关键,偶尔的点拨也能让她茅塞顿开。他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地围绕着技术图纸、数据、方案展开,专业、高效,带着一种智力碰撞的默契。
一种难以言喻的信任感,在这种并肩工作中悄然滋生。
这天,苏念雪又遇到了一个难题。她需要计算一组复杂的热力学参数,手头的资料不全,手动计算误差太大。
她盯着稿纸上密密麻麻的公式,眉头紧锁,下意识地咬住了铅笔头。
“哪里卡住了?”陆远征的声音突然在身旁响起。他不知何时走了过来,正低头看着她摊在桌上的演算过程。
苏念雪吓了一跳,连忙放下笔,指着其中一个环节:“这里,换热系数的取值,手册上的范围太宽,不同的取值最终结果差异很大。找不到更精确的参考。”
陆远征俯身,仔细看了一会儿那复杂的公式,他靠得很近,苏念雪甚至能闻到他军装上淡淡的皂角味和一丝极淡的烟草气息。她的心跳莫名漏跳了一拍,下意识地往后缩了缩。
陆远征似乎并未察觉,他伸出手指,点着稿纸上的一个参数:“这个无量纲数,你用的标准公式?”
“是。”
“试试用柯尔本类比法重新推导这个环节。”他直起身,语气平淡,“机械工业出版社去年内部发行过一本译著,《传热学基础》,第135页有详细推导和适用条件。资料室应该有一本,我去找张文娟拿钥匙。”
他说完,便转身去了资料室。没过多久,真的拿着那本厚厚的新书回来了。
“谢谢陆参谋!”苏念雪惊喜地接过书,翻到第135页,果然找到了她需要的内容!
“嗯。”陆远征应了一声,却没有立刻离开,而是拉过旁边一把椅子坐下,拿过她之前的演算稿看了起来,“你之前的推导思路是对的,只是边界条件处理得有点理想化……”
他就着那本书和她的稿纸,开始低声讲解起来。他的思路清晰严谨,语言简洁,直指核心。
苏念雪凝神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两人就着昏暗的台灯光,沉浸在纯粹的技术世界里,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窗外,月色如水,万籁俱寂。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两人偶尔低沉的交谈声。
这一刻,仿佛所有的身份、隔阂、时代的差异都消失了,只剩下两个同样专注、同样对技术抱有热忱的灵魂。
苏念雪偷偷抬眼,看向身旁男人冷峻的侧脸。台灯的光晕柔和了他面部硬朗的线条,他的眼神专注而清澈,倒映着纸上的公式图表。
她的心,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一种陌生的、微甜而慌乱的情绪悄然蔓延开来。
她赶紧低下头,强迫自己将注意力拉回到那些复杂的符号和数字上。
但有些东西,似乎已经不一样了。(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