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寻找利剑

    夜,再次笼罩了西门菜市场。

    但今晚的夜,与前几日那死寂般的绝望,已经截然不同。

    在市场一处废弃的角落,几点猩红的烟头,在黑暗中明明灭灭,像是在交换着某种秘密的信号。

    李谨诚、卖鱼的老张、卖豆腐的王大妈,还有另外两个被欺压得最狠的摊贩——卖水果的孙老三和卖猪肉的吴屠户,五个人,围坐在一堆破旧的菜筐上。

    在他们中间,放着一个不起眼的小本子。

    这,就是他们的“秘密账本”。

    经过这几天的秘密串联和“自保”动员,这个最初只有几行字的小本子,已经变得沉甸甸的。

    上面,用歪歪扭扭的字迹,记录着一笔笔血泪的控诉:

    “十一月三日,晴。飞机头收‘卫生费’五元,顺走豆腐两块。”——记录人:王秀英。

    “十一月三日,晴。刀疤脸强卖高价冰块三块,每块十五元,比市价高十元,共计多收三十元。”——记录人:张大海。

    “十一月四日,阴。彪哥手下‘瘦猴’,以‘品尝’为名,拿走红富士苹果一箱,约二十斤,未给钱。”——记录人:孙老三。

    ……

    每一行字,都是一道伤疤。

    每一笔钱,都浸透着血汗。

    “诚子,照你说的,我们都记下来了。”老张抽了一口呛人的旱烟,声音沙哑地说道,“可是……记下来,又有什么用呢?这本子,就算记成一本书那么厚,给谁看呢?”

    他的话,问出了所有人心中的疑虑和恐惧。

    是啊,给谁看呢?

    给市场管理处的赵主任看?他跟王文彪本就是一丘之貉,把这本子给他,无异于羊入虎口。

    去派出所报案?证据呢?这些手写的记录,能算法律证据吗?王文彪在这一带根深蒂固,派出所里有没有他的人,谁也说不准。一旦打草惊蛇,他们将要面对的,就是毁灭性的报复。

    一时间,刚刚燃起的那么一点反抗的火苗,似乎又被这残酷的现实,浇上了一盆冷水。

    气氛,再次变得压抑。

    李谨诚没有说话。他拿起那个本子,一页一页,仔细地翻看着。

    他的眼神,冷静而专注。

    他知道,老张说的是对的。

    这个账本,现在,只是一堆记录着痛苦的废纸。它是一堆干燥的、浸满了油的木柴,但它本身,无法燃烧。

    它需要一个火星。

    一个来自外部的、拥有足够能量的、能够瞬间引爆这堆干柴的火星!

    他们这些受害者,是弹药,但他们不是扳机。他们是堆积在堤坝下的洪水,但他们无法自己冲垮堤坝。

    他们需要一把“利剑”!

    一把能够代表“官方”、代表“正义”、代表“程序”的利ar剑!

    一把锋利到足以刺穿王文彪和他的保护伞老赵共同织就的这张黑色大网的利剑!

    这把剑,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第一,它必须足够“正”。它本身,必须是干净的,是王文彪的糖衣炮弹和金钱美色所无法腐蚀的。

    第二,它必须足够“硬”。它必须有冲破阻力的决心和勇气,不会因为一点压力和威胁就弯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必须有强烈的“动机”。它必须渴望建功立业,渴望斩妖除魔,而不是一个只想安安稳稳混日子的老油条。

    这样的“利剑”,去哪里找?

    李谨诚的脑海中,浮现出那个油头滑脑、官威十足的赵主任的脸。

    ——不行,他是王文彪的狗。

    他又想到了那些来市场巡逻的、态度懒散的片警。

    ——不行,他们最多只能处理打架斗殴,对于这种盘根错节的黑恶势力,他们要么无能为力,要么不愿插手。

    李谨杜的眉头,紧紧地锁了起来。

    他知道,寻找这把“利剑”的难度,丝毫不亚于团结这些被吓破了胆的摊贩。

    “也许……我们可以试试市里。”卖猪肉的吴屠户,瓮声瓮气地说道。他是个退伍军人,身上还有几分血性,“去市信访办,或者市纪委!我就不信,这朗朗乾坤,就没有王法了!”

    “老吴,你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李谨杜摇了摇头,“我们这点事,在市里看来,就是芝麻绿豆大的小事。信访材料交上去,层层下批,等批到咱们西门市场,猴年马月了?而且,你猜最后会批到谁的手里来处理?”

    众人沉默了。

    他们都想到了那个名字——赵光明。

    让赵光明来调查处理王文彪,这简直是天大的笑话。

    “那……那该怎么办?难道就真的没路可走了?”王大妈的眼中,再次泛起了绝望。

    “路是有的。”李谨诚缓缓地开口,他的声音,在寒冷的夜风中,显得异常清晰和坚定,“我们不需要去那么远,也不需要找那么大的官。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能插手我们市场事务的、最直接的、却又最干净的人。”

    “最直接的……工商所?”老张的眼睛,猛地一亮。

    对!市工商行政管理所!

    这,才是管理市场经营秩序、打击不正当竞争、处理商贩纠纷的、最直接的对口单位!

    赵光明虽然是市场管理处的副主任,但他只是市场的“物业管家”,而工商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官方婆婆”!

    然而,吴屠户的眉头,又皱了起来:“工商所?我跟他们打过交道。里面那些人,一个个都是人精,跟那个老赵,也都是称兄道弟的。我们去找他们,不是自投罗网吗?”

    “以前是。”李谨杜的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但现在,我听说,情况……有点不一样了。”

    这几天,李谨诚并没有闲着。

    他白天,依旧守着那个无人问津的摊位,但他的耳朵和眼睛,却像雷达一样,捕捉着市场里的一切信息。

    他将自己每天仅有的一点收入,掰成两半。一半,拿去医院给刘军买营养品;另一半,则全部换成了“大前门”香烟。

    他用这些香烟,撬开了一个又一个摊贩的嘴。

    他不去打听王文彪的八卦,也不去诉说自己的冤屈。他只是以一个“关心市场发展”的热心市民的身份,和那些摊贩们,聊着家长里短,聊着市场里的新鲜事。

    就在昨天,他从一个消息灵通的、专门给各个单位食堂送货的司机口中,听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

    市工商所,最近新来了一个人。

    一个刚从政法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名叫“钱程”。

    “哎呦,小李老板,你是不知道啊!”那个司机吐着烟圈,神神秘秘地说道,“工商所那个新来的小伙子,叫钱程,可真是个‘古董’!油盐不进啊!”

    “我上周去给他们食堂送菜,想着塞给他两包好烟,以后检查的时候,能通融通融。你猜怎么着?他脸一板,硬是给退回来了!还跟我上了一堂什么‘廉洁自律’的思想教育课!搞得我灰头土脸的。”

    “还有啊,上上次,他跟着老赵来市场检查。一个卖假冒伪劣调味品的,被他当场抓住,要罚款五百!那老板都快给跪下了,老赵在旁边说尽了好话,他愣是半点面子不给,说‘规定就是规定,谁来说情都没用’!把老赵气得脸都绿了!”

    “所里那些老油条,现在都躲着他走。说他是个愣头青,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一心就想搞点大新闻,做出点‘政绩’来,好往上爬。”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当“钱程”这个名字,以及“油盐不进”、“刚正不阿”、“想做政绩”这些标签,传入李谨诚的耳朵时,他的心,猛地狂跳起来!

    他知道,他要找的那把“利剑”,出现了!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充满了理想主义和书生意气,还没被社会的大染缸所污染——这保证了他足够“正”!

    他敢当面顶撞老赵,不给任何人情面子——这证明了他足够“硬”!

    而最最关键的,他“一心想做出成绩”!

    一个有野心、有抱负、却苦于没有机会的年轻人,他最需要的是什么?

    是一个能够让他一战成名、建立功勋的“大案子”!

    而李谨诚手上这本记录了王文彪团伙累累罪行的“秘密账本”,以及背后牵扯出的官商勾结、欺行霸市的黑幕,不正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一份天大的功劳吗?!

    这简直是瞌睡遇到了枕头,干柴遇到了烈火!

    李谨杜将这个信息,缓缓地告诉了在场的四个人。

    黑暗中,所有人的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真的?工商所真的来了这么一号人物?”老张不敢相信地问道。

    “千真万确。”李谨诚点头,“而且,我今天,亲眼见到了他。”

    为了验证消息的准确性,李谨诚今天在市场里,守了整整一天。

    终于,在下午,他等到了那个身影。

    那是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穿着一身笔挺的蓝色工商制服,显得有几分文弱。他的脸上,还带着一丝未脱的稚气,但眼神,却异常明亮和锐利。

    他不像老赵那样,背着手,挺着肚子,四处跟人打哈哈。

    他手里拿着一个本子和一支笔,走得很慢,看得很仔细。

    他会蹲下来,检查水果摊的包装箱上,有没有标明产地。

    他会拿起电子秤的砝码,仔细核对,看看是否存在偏差。

    他甚至会走到垃圾堆放点,皱着眉头,记录着市场的卫生问题。

    他就像一个格格不入的、认真的异类,行走在这片充满了油滑和敷衍的市井之中。

    当他路过李谨杜的摊位时,他停了下来。

    他看了一眼摊位上那些无人问津的、新鲜的净菜,又看了一眼摊位前那块因为刘军被打而留下的、已经干涸的暗红色血迹。

    他的眉头,皱得更深了。

    他似乎想说什么,但最终,只是摇了摇头,在本子上,写下了几个字,然后,沉默地走开了。

    就是这个眼神!

    李谨诚捕捉到了他眼神中那一闪而过的、对混乱秩序的厌恶,和对不公现象的思索!

    他可以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个叫“钱程”的年轻人,就是那把能够劈开黑暗的、独一无二的“利剑”!

    “他……他会帮我们吗?”王大妈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的期盼。

    “他会的。”李谨诚的语气,斩钉截铁,“因为,我们不是在求他帮忙。我们,是在给他一个机会。一个让他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我们和他,有着共同的敌人,也有着共同的利益。”

    “那……那我们现在就去找他?”吴屠户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

    “不。”李谨诚摇了摇头,眼神变得无比深邃,“不能就这么直接去找他。”

    “为什么?”孙老三不解地问。

    “因为,他虽然正直,但他不傻。他是一个体制内的人,凡事都要讲究‘程序’和‘证据’。”李谨诚冷静地分析道,“我们现在,只凭着这个手写的账本,和我们几个人的口头控诉,就这么冒然地找上门去,你觉得,他会相信吗?”

    “就算他相信,他敢接吗?一个没有任何实质性铁证的案子,面对的,还是一个在地方上盘根错节的黑恶势力。他一旦接手,就是把自己的政治前途,赌在了我们这几个素不相识的小摊贩身上。换做是你,你敢赌吗?”

    李谨诚的话,像一盆冷水,让众人再次冷静了下来。

    是啊,人家凭什么相信你?凭什么为你冒险?

    “那……那我们该怎么办?”老张急了。

    李谨诚看着众人,一字一句地说道:“我们不能让他来‘赌’。我们要做的,是把所有的证据,都准备得妥妥当当,把所有的环节,都设计得天衣无缝。我们要把这件案子,变成一道不是‘风险题’,而是一道‘送分题’!”

    “我们要让他看到,扳倒王文彪,不是一件困难重重、需要他赌上一切的冒险。而是一件证据确凿、顺理成章、唾手可得的功劳!”

    “所以,在正式接触他之前,我们还需要做一件事。”

    李谨诚的目光,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那个小小的账本上。

    “我们需要,让这个账本上的每一个字,都变成,铁证!”

    众人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困惑。

    如何,才能让这些记录,变成铁证?

    李谨诚没有再多解释。

    他站起身,看着远处市工商所那栋在夜色中,亮着几点灯光的办公楼,眼神,变得像鹰一样锐利。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真正的“合纵连横”,真正的“密织天罗”,才算正式开始。

    寻找利剑,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他要做的,是如何“喂剑”,如何“递剑”,以及,如何与这把剑,共舞!

    一个大胆的、环环相扣的计划,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悄然成型。(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重返1992:从菜市场开始不错,请把《重返1992:从菜市场开始》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重返1992:从菜市场开始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