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篷船边的惊鸿:明月绾就的初相遇
元和七年的江南,梅雨像扯不断的银线,把整个水乡泡得发潮。二十五岁的李贺披着件打了补丁的蓑衣,坐在乌篷船的船头,看着两岸的青石板路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这是他辞掉奉礼郎官职后,第一次离开北方,一路向南,像片被风吹走的落叶,不知道要飘向何方。
船行至乌镇时,雨终于停了。夕阳从云层里钻出来,给河面镀上了一层金箔。李贺下了船,沿着河边的小巷漫无目的地走,听见一阵捣衣声,清脆的“砰砰”声,混着江南女子的软语,像颗石子,投进了他沉寂的心湖。
他循着声音望去,看见巷口的青石板上,坐着个穿蓝布衫的女子。她低着头捣衣,乌黑的头发被一根青丝带绾成发髻,耳边垂着两颗圆润的珍珠珰,随着捣衣的动作轻轻晃动。夕阳的光洒在她的侧脸上,把她的轮廓描得格外柔和,像水墨画里走出来的人。
李贺看得入了迷,脚步不自觉地停了下来。女子似乎察觉到了什么,抬起头,正好对上他的目光。她的眼睛像江南的湖水,清澈又带着点清冷,像极了昌谷夜晚的月亮。李贺的脸一下子红了,赶紧低下头,心里像揣了只乱撞的小鹿——他从未见过这样气质的女子,清冷得像明月,又温柔得像清风。
“公子是外地来的吧?”女子的声音像刚沏好的碧螺春,带着淡淡的香。李贺抬起头,看见她嘴角带着浅浅的笑意,赶紧说:“我……我从北方来,路过这里。”女子指了指旁边的石凳:“雨刚停,地上湿,公子要是不嫌弃,坐下来歇歇吧。”
那天他们聊了很久。李贺知道了女子就住在这巷子里,平日里靠捣衣、绣活为生;女子也知道了李贺是个诗人,因为仕途不顺,才来江南散心。女子说她最喜欢江南的月亮,清清爽爽的,能照进人的心里;李贺说他最喜欢昌谷的樱花,热热闹闹的,像青春的模样。
临走时,女子送给李贺一包她炒的碧螺春,说:“这茶能清心,公子烦心事多,喝了或许能舒服些。”李贺接过茶包,指尖不小心碰到了她的手,触感像江南的溪水,让他心里一颤。他想对女子说点什么,比如约她下次一起看月亮,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他一个穷困潦倒的失意人,有什么资格给她承诺呢?
回到乌篷船,李贺把碧螺春小心翼翼地放进锦囊,然后拿出纸笔,借着船头的灯光,写下:
“青云教绾头上髻,明月与作耳边珰。
莲风起,江畔春;大堤上,留北人。”
他把女子的模样,把江南的晚风,都写进了诗里,每一个字,都带着初见时的心动。
青石板上的徘徊:贫困里的自我放逐
接下来的几天,李贺每天都会去巷口的青石板路,有时能遇见女子在捣衣,有时看见她家门口挂着的蓝布衫。他喜欢听女子说话,喜欢看她捣衣时的样子,喜欢闻她身上淡淡的皂角香,他始终不敢靠近,远远地看着,像一只怕被惊扰的小鸟。
有次他在巷口的茶馆里喝茶,听见邻桌的人在议论女子,说她长得好看,气质又好,好多有钱人都想娶她,可她都拒绝了。李贺听着,心里既开心又难过——开心的是女子没有轻易将就,难过的是自己和那些有钱人比起来,简直是天差地别。
他摸了摸锦囊里的碧螺春,又摸了摸身上打补丁的衣服,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想起自己“唐诸王孙”的身份,想起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科举失利的打击,想起丧妻的痛苦,觉得自己像个笑话——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还怎么去追求喜欢的人?还怎么给她一个安稳的未来?
那天晚上,李贺在乌篷船里,看着江南的月亮,喝着女子送的碧螺春,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他想起女子清澈的眼睛,想起她温柔的笑容,心里充满了矛盾——他渴望爱情,渴望能有一个人陪他走过这艰难的岁月,现实的贫困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让他连靠近爱情的勇气都没有。
他拿出纸笔,写下《渌水辞》:
“今宵好风月,阿侯在何处?
为有倾城色,翻成足愁苦。”
诗里的“愁苦”,是他对女子的心动,也是他对处境的无奈。这场邂逅,注定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梦,因为他给不了女子想要的生活,也给不了一个像样的未来。
第二天清晨,李贺没有去巷口告别,他悄悄地登上乌篷船,让船夫撑船离开。船行渐远,他回头望去,巷口的青石板路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江南的烟雨里。他把脸贴在船舷上,眼泪像江南的梅雨,止不住地往下流。他这一去,就再也不会回来了,那个如明月清风般的女子,只能留在江南的回忆里。
诗稿里的月珰影:自卑下的情感投射
离开江南后,李贺去了潞州,在节度使张彻的幕府里做幕僚。可他心里,始终忘不了江南的那个女子,忘不了她耳边的珍珠珰,忘不了她捣衣时的模样,忘不了巷口的青石板路。他的诗里,也开始频繁出现江南的意象,出现如明月清风般的女子。
有次他在潞州的集市上,看见一个卖珍珠的小摊,摊位上的珍珠珰和女子戴的很像。他蹲下来,拿起一对珍珠珰,摸了摸,触感让他想起了女子的手。摊主问他要不要买,他摇了摇头,站起身,慢慢走开了——就算买了珍珠珰,也送不出去了。
他写《江南弄》: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诗里的江南,是他记忆中的江南,是有女子在巷口捣衣的江南,是充满了遗憾的江南。他把对女子的思念,把对江南的留恋,都写进了诗里,每一个字,都带着淡淡的忧伤。
沈子明来看他时,看见他在看那首《江南弄》,忍不住问:“你很喜欢江南?”李贺笑了笑,眼里带着一丝怀念:“江南有很好的月亮,有很好的人。”沈子明看着他的样子,没再多问,他知道,江南的那个人,在李贺心里,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其实李贺也清楚,他对女子的主动离开,不仅仅是因为贫困,更是因为他内心的自卑。他“唐诸王孙”的身份,让他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现实的贫困和仕途的无望,又让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这种宗室身份与现实贫困的撕裂感,让他在面对爱情时,总是充满了矛盾——既渴望拥有,又害怕给不了对方幸福,最终只能选择逃避。
他写《赠陈商》: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
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人生有穷拙,日暮聊饮酒。
只今道已塞,何必须白首?”
诗里的“穷拙”,是他对自己的评价,也是他不敢追求爱情的原因。他觉得像一颗被遗弃的种子,在现实的土壤里,无法生根发芽,更无法开出爱情的花。(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