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元二十年的长安秋夜,梧桐叶落在平康坊的青石板上,像谁撒了一把碎玉。十七岁的李贺裹紧粗布长衫,从李凭的宅邸出来时,手指模仿箜篌的弦振。那乐声像有生命,钻进他的骨头缝里,让他忘了是个连参加科举都要被人指指点点的“避父讳者“。
玉碎凤凰叫:长安城里的精神避难所
李凭是宫廷乐师,据说他弹箜篌时,能让殿外的孔雀跟着开屏。李贺第一次听他演奏,是通过友人的引荐。彼时他刚从昌谷老家来到长安,怀揣着“少年心事当拏云“的壮志,却被一道“避父讳“的圣旨浇了满头冷水——父亲李晋肃的“晋“与“进士“的“进“同音,按照礼法,他不能参加科举。
那天他揣着半块干硬的胡饼,缩在李府廊下的阴影里。廊柱上的朱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暗沉的木头纹理,像他被生生截断的仕途。一阵风卷着桂花香飘过来,混着屋里飘出的箜篌声,就撞进了他的耳朵。
起初的乐声像昆山的美玉崩裂,脆得能看见玉屑纷飞,紧接着又转成凤凰在云端的清啼,高得要刺破夜空。他手里的胡饼“啪嗒“掉在地上,碎屑滚进砖缝里,像他那些碎成渣的梦想。
他顺着声音往里看,透过窗纸上的破洞,能看到李凭的手指在弦上翻飞,像两只穿花的蝴蝶。月光洒在琴弦上,泛着冷冽的光,琴弦一抖,他仿佛看见天上的石头被震破,秋雨顺着裂缝哗啦啦地浇下来,把长安的夜色都浇得透亮。
后来他在诗里写“石破天惊逗秋雨“,其实那天根本没下雨,是箜篌声在他心里下了一场暴雨,把积压的委屈和不甘都冲了出来。
乐声转到低沉处时,他听见邻座有人打哈欠,说这乐声“太飘,不接地气“。他忍不住想反驳,这哪里是飘,是他的灵魂被乐声托着,暂时离开了这具被现实困住的躯体。就像诗里写的“老鱼跳波瘦蛟舞“,连沉寂在水底的鱼和蛟都被唤醒了,何况他这颗滚烫的心。他摸了摸自己的胸口,那里还在随着乐声起伏,像有一头困兽在里面奔跑。
有人说李贺写箜篌声写得“仙气缭绕“,只有他知道,那是绝境里的自我救赎。长安的繁华与他无关,酒肆里文人的高谈阔论,曲江池畔举子的春风得意,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他把自己泡在李凭的箜篌声里,让那些神话般的意象把自己包裹起来。就像溺水的人抓住浮木,他抓住了这乐声,在幻境里完成了对现实的逃离。
后来他把这首诗拿给好友沈亚之看,沈亚之拍着桌子说:“你这哪里是写乐声,是把自己的心剖出来,让它在琴弦上跳舞。“李贺只是笑,手却在案几上轻轻叩着,模仿箜篌的节奏。那天窗外的雨下得很大,像要把整个长安的委屈都浇透,他看着雨珠在窗纸上砸出一个个小坑,觉得诗就像这些小坑,虽然微小,却也是在这坚硬的现实上留下的痕迹。
酸风射眸子:洛阳道上的幻灭之旅
元和五年的冬天,李贺骑着一匹瘦马,离开长安前往洛阳。城门处的金铜仙人像还立在那里,铜锈爬满了它的衣角,像一件褪色的旧衣裳。
他勒住马缰,看着仙人空洞的眼神,想起汉武帝时期,这尊仙人曾捧着承露盘,在未央宫前站了近三百年。那时候的承露盘里,还盛着能让人长生不老的仙露,而现在,只剩下盘底的铜绿,像凝结的眼泪。
这一年他二十五岁,身体垮得厉害,咳嗽起来像要把肺都咳出来。出发前,他去药铺抓药,掌柜的看了他的脸色,摇着头说:“公子,你这身子骨,得好好养着,可经不起折腾。“他苦笑了一下,从怀里掏出几文钱,那是他在长安三年奉礼郎生涯攒下的全部积蓄。
这个九品小官,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祭祀时引导宾客行礼,像个没有感情的木偶。他曾在一次祭祀后,看着案上的祭品发呆,觉得自己就像那些祭品,被摆出来,却没人真正在意。
离开长安那天,没有朋友送行。他骑着瘦马,慢慢走出城门,一阵寒风灌进衣领,像无数根细针,刺得他眼睛生疼。他赶紧闭上眼睛,却还是有眼泪流出来,冻在脸上,凉得刺骨。
后来他在诗里写“东关酸风射眸子“,就是此刻的感受。他想起小时候,父亲带他来长安,也是这样的冬天,父亲把他裹在厚厚的棉袄里,说:“长吉,以后你要在这城里闯出一片天地。“可现在,他灰溜溜地离开,像一只被驱赶的丧家之犬。
路上经过咸阳道,衰兰在路边瑟瑟发抖,叶子黄得像要燃烧起来。风一吹,兰叶互相摩擦,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有人在低声哭泣。他勒住马,看着那些衰兰,觉得它们像极了自己。
曾经的他,也是带着满身的朝气来到长安,以为自己能像兰草一样,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可最终,却在寒风中枯萎。他想起祖父讲的故事,说金铜仙人被迁走时,曾流下铜泪。那时候他不信,觉得仙人是不会哭的。可现在他信了,因为他就像那尊被迁离故土的仙人,带着一身的疲惫和不甘,走向未知的远方。
傍晚时分,他住进了洛阳城外的一家驿馆。驿馆的院子里种着一棵老槐树,枝桠光秃秃的,像一只伸向天空的手。他坐在窗前,看着窗外的月亮慢慢升起来,月光洒在地上,像一层薄薄的霜。他拿出纸笔,研好墨,却迟迟不敢下笔。他怕自己的文字,承载不了这一路的辛酸。直到 月到中天,远处传来几声犬吠,他才拿起笔,写下“金铜仙人辞汉歌“这几个字。
“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蹦出来时,他都吓了一跳。他看着这几个字,觉得鼻子一酸。如果天有感情,看到他这样的遭遇,会不会也为他难过?会不会也像人一样,在岁月的流逝中慢慢老去?
他想起长安的月光,想起李凭的箜篌,想起那些被命运碾碎的梦想。他把笔扔在桌上,看着窗外的月亮,觉得那月光也带着一股“鬼气“,冷冷地照着他这个异乡人。
有人说这首诗里的“鬼气“太浓,不吉利。李贺不在乎,他觉得这才是生活的真相。那些所谓的“仙气“,不过是自己骗自己的童话,而“鬼气“才是剥开伪装后,赤裸裸的现实。就像诗里的“携盘独出月荒凉“,他就是那个捧着破碎梦想的孤独行者,在茫茫夜色里艰难前行。
秋坟鬼唱:生命尽头的悲壮呐喊
元和七年的秋天,李贺回到了昌谷老家。他的身体油尽灯枯,却还是每天抱着诗卷,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徘徊。秋风扫过,桂花落在他的书页上,像撒了一把碎金。他弯腰捡起一片桂花,放在鼻尖闻了闻,香气还是那么浓,可他却觉得自己的嗅觉越来越迟钝了。
他的房间里堆满了诗稿,有的写在泛黄的宣纸上,有的写在粗糙的麻纸上,甚至还有几张写在树皮上。那是他在洛阳时,没钱买纸,就剥了树上的皮来写。母亲看着那些诗稿,总是忍不住掉眼泪,说:“长吉,别写了,好好养身体。“他却笑着说:“娘,写诗就像呼吸,停不下来。“
他开始整理自己的诗稿,看到《李凭箜篌引》时,嘴角会露出一丝微笑。那时候的自己,还能在乐声里找到慰藉,还能编织出那么多华丽的梦境。
可现在,他连做梦的力气都没有了。他想起长安的平康坊,想起李凭的箜篌,那些声音好像还在耳边回荡,却已经变得模糊不清。他试着模仿当年的箜篌声,用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可敲出来的声音,干涩又无力,像他此刻的生命。
病情加重的时候,他会梦见金铜仙人。仙人捧着承露盘,站在他的床前,铜泪滴在他的枕头上,冰凉刺骨。他想伸手去接,却怎么也够不着。仙人的脸模糊不清,只听见它说:“长吉,你的诗,会流传下去的。“他想说话,却发不出声音,眼睁睁地看着仙人慢慢消失在夜色里。
醒来后,他挣扎着坐起来,让母亲拿来纸笔。他的手不停地发抖,写下的字歪歪扭扭,却带着一股倔强的力量。“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这两句诗写出来时,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仿佛把心里积压的所有怨恨都吐了出来。他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可那些没说出口的话,那些没实现的梦想,还在他的心里燃烧。他想把它们都写下来,像把火种埋在土里,总有一天,会有人发现这团火,让它重新燃烧起来。
有人说他的诗里充满了“鬼气“,是因为他命不久矣。可他知道,那不是“鬼气“,是生命最后的呐喊。就像秋坟里的鬼魂,即便埋在土里,也要唱出心中的怨恨。他的怨恨,不是对命运的诅咒,而是对生命的眷恋。他还有那么多诗要写,还有那么多情感要表达,可时间已经不给他机会了。
一天傍晚,他坐在桂花树下,看着夕阳慢慢沉下去。晚霞染红了半边天,像一幅绚丽的画卷。他觉得,生命就像这晚霞,虽然短暂,却也曾绽放出过耀眼的光芒。
他想起写过的那些诗,想起那些“仙气“与“鬼气“,它们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仙气“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在黑暗中看到的光;“鬼气“是他对残酷现实的反抗,是他在困境中发出的呐喊。这两种气质,就像他生命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他短暂却璀璨的一生。
元和八年的冬天,李贺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临终前,他把诗稿交给母亲,说:“娘,这些都是我用心血写出来的,就像我的孩子。您一定要好好保存它们,让它们能被更多人看到。“母亲抱着诗稿,哭得撕心裂肺。窗外的雪下得很大,覆盖了整个昌谷,像给这个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诗人,盖了一床洁白的棉被。
很多年后,有人在整理李贺的诗稿时,发现了一张未完成的纸。上面写着“鬼灯如漆点松花“,字迹潦草,却充满了力量。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构思着新的诗句,还在为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痕迹。(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