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伯带来的消息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顾晚晴心中掀起惊涛骇浪。柳氏与丞相府的关联,以及那批神秘的“西域香料”,几乎将阴谋的轮廓勾勒清晰。然而,要将这推测变为能扳倒敌人的铁证,她还需要更直接、更无可辩驳的证据——那封“毒信”本身。
夜深人静,顾晚晴毫无睡意,在昏暗的室内缓缓踱步。脑海中,前世零星学到的现代刑侦知识,与这一世对笔墨纸砚的认知,相互碰撞、交织。
模仿笔迹,纵然形似,但书写时的状态、力道、习惯,尤其是心绪,总会留下细微的差别。一个处心积虑构陷他人、甚至可能深知此事关乎无数人性命的模仿者,在落笔时,真能做到与父亲平日批示公文、书写奏章时一般的心境吗?
不可能。
紧张、兴奋、或许还有一丝恐惧……这些情绪会影响呼吸,影响运笔的节奏,甚至影响下笔的力度和蘸墨的频率。
她骤然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向虚空。
墨迹!
若是模仿者在书写时,因心绪不宁导致蘸墨不均,或是书写速度时快时慢,那么墨迹在纸张上洇染、干涸的程度,必然会与正常书写有所不同!尤其是笔划的起笔、收笔、转折连接之处,这些细节最能体现书写者的节奏和控制力。紧张可能导致某些笔划墨色过浓,干涸缓慢,形成不自然的晕染;而某些地方可能因行笔过快、蘸墨不足而显得干涩、飞白,墨色浅淡。
这种因心理状态导致的物理痕迹差异,在这个依赖肉眼和经验判断笔迹真伪的时代,极容易被忽略,但对于知晓其中关窍的她来说,却可能是撕破伪装的突破口!
更何况,那信纸还浸有“岁月灰”奇毒。此毒能加速载体老化,是否也会对墨迹的固化过程产生影响?不同的墨,与毒质相互作用,是否会显现出不同的细微特征?
她必须亲眼看到那封信!
不是凭记忆,不是靠描述,而是真真切切地,用她的眼睛,观察每一个笔划的墨色浓淡、洇染边界、干涸状态!
这个念头一旦升起,便如同野火燎原,再也无法遏制。
然而,那封信如今被作为重要物证,封存在大理寺证物房,看守森严,她一个被软禁在家的闺阁女子,如何能得见?
直接硬闯无异于以卵击石。
必须想办法,用一个合理的、不引人怀疑的理由,接触到那封信,哪怕是远远一瞥,或许也能捕捉到关键信息。
她的目光再次落在那瓶严伯送来的“婆罗子”汁液上。此物是验证“岁月灰”的关键,但若想使用,也需接近证物。
如何才能创造一个这样机会?
顾晚晴陷入沉思,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划动,模拟着可能的笔迹差异。窗外,禁军巡逻的脚步声规律响起,如同催命的鼓点,也提醒着她时间的紧迫和处境的危险。
良久,她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看来,必须兵行险着了。
她需要借助外力,需要一个能在朝堂或大理寺说得上话,并且可能愿意在此事上施以援手的人。父亲虽遭难,但在朝中并非没有故交好友,只是如今局势微妙,人人自危,谁肯冒险?
又或者……能否利用对手内部的矛盾?
丞相李斯权倾朝野,但其党羽内部就真的铁板一块吗?那主审的赵永廉,是李斯的女婿,难道就毫无破绽?
一个个念头飞速闪过,又被她迅速权衡、筛选。
最终,她缓缓走到书案前,磨墨铺纸。
她不能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创造契机。哪怕希望渺茫,也总要试一试。
夜色更深,一缕坚定的光芒在她眼底凝聚,如同暗夜中永不熄灭的星辰。她提起笔,开始书写。这一次,不是药方,也不是随感,而是一封可能需要赌上性命去传递的信函。(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