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蜀道烽烟

    江陵帅府的烛火彻夜未熄,孟珙手中的捷报已被反复看过多次,边角微微发卷。“好!好一个孟之继!”他猛地一拍案几,震得案上的茶杯都跳起寸许,眼中是难掩的激动与欣慰,“蔡州大火焚粮,邓州破城巷战,随机应变,胆识过人!真真是我孟家的好儿郎!”

    帐下诸将纷纷附和,脸上都带着笑意。连日来四川战事的阴霾,似乎被这捷报驱散了不少。

    孟珙平复了一下心绪,重新铺开地图,指尖落在邓州的位置:“邓州乃南北咽喉,蒙古人绝不会轻易放弃。传令王大用!”

    “在!”传令兵出列,抱拳躬身。

    “命王大用率本部兵马及邓州降卒,死守邓州城。”孟珙的声音陡然沉凝,“蒙古军定会分兵来夺,务必做到,与他们展开拉锯,拖垮他们,让他们无法回援四川!记住,拖得越久,重庆的压力就越小!”

    “传我将令!”孟珙指向四川方向,“命孟之继率领三万蛮龙军,即刻南下,经夔州、阆州入蜀,与先期入蜀的孟之经水师水陆呼应,阻击蜀地蒙军!不必急于与敌主力决战,只需游击袭扰,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川东,为陈隆之固守重庆争取时间!”

    “是!”

    军令传出,江陵帅府的气氛愈发紧张。东西策应的战略已进入最关键的阶段,邓州的拉锯将牵制蒙古军的右翼,而孟之继与孟之经的水陆并进,则要在川东撕开一道口子,迫使蒙古主力分兵,如此方能解重庆之围。孟珙站在地图前,指尖划过蜀地的崇山峻岭,那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将是血染的战场。

    终南山下,晨雾尚未散尽。黄蓉最后看了一眼活死人墓前那道厚重的断龙石,石壁上一处不起眼的凹陷里,被她用石子刻下了一行小字:“蒙古南侵,速离避险。”以杨过的机灵,定能发现这隐秘的提醒。

    “蓉儿,走吧。”郭靖已牵马等候在路旁,换上的一身玄甲在晨光中泛着冷光。他的内伤已无大碍,眉宇间的担忧却更重了——四川的战报越来越急,襄阳局势晦暗不明,他们必须尽快回去。

    黄蓉点点头,翻身上马。路过重阳宫时,她回头望了一眼那巍峨的宫墙,终究是一声轻叹。那些委屈与不快,终究是比不过襄阳的安危。她策马跟上郭靖,两匹骏马踏着晨露,向着襄阳方向疾驰而去。风拂过耳畔,带来远方隐约的马蹄声,那是属于战场的召唤。

    活死人墓深处,断龙石之后,却别有一番天地。幽暗的石室里,只有石火油灯闪烁着微光,映照着两道相对而坐的身影。

    小龙女一身素白,气息悠长,周身仿佛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光晕。她缓缓收功,睁开眼时,眸中清澈如水,却又带着一丝难以言喻的灵动。“过儿,我成了。”

    杨过连忙收功,脸上满是欣喜:“恭喜姑姑!”他看着小龙女周身流转的气息,知道她已彻底练成《玉女心经》,功力更胜从前。

    小龙女浅浅一笑,那笑容在幽暗的石室中,宛如冰雪初融:“再等些时日,你也会功行圆满。”

    《玉女心经》的修炼需一阴一阳,互为辅助。两人白日里调息养神,夜间则相对练功,气息交融,心意相通,不知不觉间,那份师徒之谊中,已悄然滋生出别样的情愫。

    又过月余,杨过也终于练成心经。那一夜,他收功起身,只觉浑身经脉通畅,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一股轻盈灵动的力道。他看向小龙女,恰好撞上她望来的目光,两人都是一怔,随即不约而同地移开视线,石室里的空气仿佛都变得温热起来。

    按《玉女心经》的法门,功成之后需在月光下舒展筋骨,调和气息。两人避开断龙石封堵的主墓道,从一条隐秘的侧廊来到古墓外围的一处山谷。这里虽仍在墓域之内,却能见到天空。

    月色如水,洒在谷中。两人相对而立,缓缓舒展身形,演练着心经中的招式。白衣与青衣交相辉映,动作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宛如一对谪仙。

    却不知山谷另一侧的密林里,正藏着两个鬼鬼祟祟的身影。赵志敬与尹志平因掌门弟子的继承问题,争执到此。不曾想,恰好撞见杨过与小龙女在月下练功。

    “那……那是《玉女心经》!”赵志敬眼中闪过贪婪的光芒,压低声音道,“果然名不虚传,若能习得此法,天下无敌!”

    尹志平的目光却死死黏在小龙女身上,月色下她清丽绝尘的容颜,灵动飘逸的身姿,都让他心神激荡,难以自持。他喃喃道:“神仙姐姐……”

    两人看得入神,全然不知自己的气息已惊动了正在运功的小龙女。《玉女心经》修炼至关键处,最忌外人惊扰。小龙女猛地察觉到暗处的窥探,心神一乱,原本流转顺畅的内力陡然逆行,如同一把尖刀在经脉中乱刺。

    “噗——”她猛地喷出一口鲜血,身形摇晃,险些栽倒。

    “姑姑!”杨过大惊,连忙上前扶住她,“你怎么了?”

    小龙女脸色惨白,气息紊乱,显然是走火入魔了。

    密林里的赵志敬与尹志平也慌了神,知道自己闯了大祸,转身就要逃。

    就在此时,一道金光如电般从林外射来,“当”的一声钉在两人身前的树干上,竟是一只金轮!“两位道长,偷看别人练功,太不知羞耻了吧?”一个阴恻恻的声音响起,金轮法王缓步走出,身后跟着李莫愁。

    原来两人并未走远,一直潜伏在终南山附近,伺机寻找进入古墓的机会。

    赵志敬与尹志平吓得魂飞魄散,哪里还敢停留,连滚带爬地逃了。

    金轮法王目光落在小龙女身上,见她气息紊乱,眼中闪过一丝异色:“这是……走火入魔?倒是省了本座不少功夫。”他看向李莫愁,“李道长,还不把《玉女心经》取来?”

    李莫愁正要上前,却被杨过死死拦住。“妖僧!魔女!休想伤害我姑姑!”杨过将小龙女护在身后,虽知自己不是对手,却毫无惧色。

    小龙女强提一口气,握住杨过的手:“过儿,走……”她知道以自己现在的状态,绝不是金轮法王的对手。

    金轮法王冷笑一声,金轮再次飞出,直取杨过。杨过抱着小龙女闪避,却哪里快得过金轮?眼看就要被击中,小龙女忽然一推杨过,自己却因内力逆行,再次喷出鲜血,身形软软倒下。

    “姑姑!”杨过目眦欲裂。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山谷另一侧忽然传来轰隆声,竟是山体松动,滚下几块巨石,挡住了金轮法王的去路。“晦气!”金轮法王皱眉,眼看杨过抱着小龙女钻进一处山洞,他正欲追赶,却见李莫愁脸色微变。

    “法王,全真教的人好像来了。”李莫愁侧耳听着远处的动静。

    金轮法王冷哼一声,知道夜长梦多,恨恨道:“走!”两人转身离去。

    山洞内,杨过将小龙女轻轻放在地上,焦急不已:“姑姑,你怎么样?”

    小龙女虚弱地摇摇头:“我走火入魔,内力大乱,需得找个清静地方调息……只是这古墓……”

    杨过想起师祖婆婆留下的誓言,不得擅自离开古墓。可眼下姑姑危在旦夕,哪里还顾得上誓言?“姑姑,我们出去!找个安全的地方疗伤!”

    他记得小龙女曾说过,古墓深处有一条水道与外界相通,只是从未有人用过。“姑姑,我带你从水道走!”

    杨过背起小龙女,沿着记忆中的路线来到古墓最深处。这里果然有一条暗河,水流湍急,通向未知的外界。“姑姑,抓紧我!”他深吸一口气,背着小龙女跃入暗河,任由水流将他们带向远方。

    不知漂了多久,两人被水流冲到一处山谷的浅滩上。杨过将小龙女抱到岸边的山洞里,生起一堆火取暖。小龙女靠在石壁上,脸色依旧苍白,却比在古墓时好了些。

    “过儿,这里……好像是王重阳当年隐居的地方。”小龙女望着山洞石壁,忽然道。

    杨过好奇地走上前,借着火光打量。石壁上刻着许多模糊的字迹,仔细辨认,竟是《九阴真经》的总纲!原来当年王重阳曾在此修炼,将真经总纲刻于石壁之上。

    “《九阴真经》!”杨过又惊又喜,“姑姑,这经书或许能治好你的走火入魔!”

    小龙女眼中也闪过一丝希望。《九阴真经》乃天下武学总纲,其中的疗伤法门或许真能救她。“只是……这经书与《玉女心经》路子相反,怕是……”

    “不管了!”杨过拿起一块尖石,小心翼翼地将真经总纲拓印在带来的羊皮上,“姑姑,我们试试!总有法子的!”

    火光跳动,映照着两人年轻的脸庞。山洞外,是未知的江湖与烽火连天的乱世;山洞内,却有着相依为命的温暖与一线生机。杨过看着小龙女,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要治好姑姑。

    而此时的四川,孟之继的蛮龙军已进入夔州地界。山路崎岖,蛮龙军的骑兵优势难以施展,只能弃马步行,翻山越岭。“将军,前面就是阆州了,蒙古军在那里囤积了不少兵马。”斥候来报。

    孟之继站在山巅,望着远处阆州城的轮廓,眼中闪过一丝锐光:“传令下去,全军急行,前往嘉陵沿岸,与水师汇合。今夜月黑风高,本将军有个小小的阴谋要试试!”

    三万蛮龙军悄无声息地潜入夜色,向着嘉陵江边摸去。蜀道之上,烽火再起,一场新的厮杀,即将拉开序幕。而这烽火,也将牵动着无数人的命运,包括那山洞中潜心疗伤的师徒,以及正快马赶回襄阳的郭靖夫妇。

    乱世之中,每个人都在挣扎,都在坚守,为了家国,为了彼此,也为了那一点点渺茫却不灭的希望。

    阆州城外的嘉陵江畔,暮色如墨,将连绵的山峦染成剪影。孟之继牵着马,站在一处陡峭的崖边,望着江面上穿梭的蒙军巡哨船。船上火把的光芒在水面上晃动,映出岸边密布的营帐——那是蒙古军在阆州的前哨营地。

    “将军,前面就是咱们的水师船队了。”亲卫指着下游不远处的一片黑影,那里停泊着数十艘宋军战船,船头隐约可见“孟”字将旗。

    孟之继点头,带着几名亲卫沿着陡峭的江岸向下走。江风裹挟着水汽,吹得人衣袍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硝烟味,那是属于四川战场的独特气息。

    “之继!”孟之经早已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等候,看到弟弟的身影,连忙让人放下跳板。他一身水师战袍,脸上带着风霜,眼底却有着见到亲人的暖意。

    两兄弟在甲板上碰面,没有多余的寒暄,只是用力拍了拍对方的肩膀。这一拍,便将连日来的担忧与牵挂都融了进去。

    “大哥,四川眼下情况如何?”孟之继开门见山,目光落在船舱里铺开的地图上。

    孟之经叹了口气,指着地图上被黑色棋子标注的区域:“蒙古人在塔海的指挥下,分三路猛攻重庆。东路军已逼近涪州,西路军绕过钓鱼山,直扑合州,中路军则沿着嘉陵江而下,阆州就是他们的前进基地,囤积了不少军械和粮草。”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陈隆之在重庆苦苦支撑,几次派人突围求援,可蒙古人封锁太严,我们的水师虽能沿长江而上,却很难突破嘉陵江的封锁线。”

    孟之继的手指划过阆州的位置,眉头微蹙:“阆州是嘉陵江中游的重镇,蒙古人在这里驻军多少?”

    “大约三万,多是骑兵和步卒,水师战船有五十余艘,日夜在江面上巡逻。”孟之经道,“他们的主将是蒙古的万户长巴图,据说此人勇猛有余,却少了些智谋。”

    “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孟之继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这不巧了么?我这倒是有个主意。”

    他看向孟之经,语气带着一丝决断:“大哥,今夜我们不如突袭阆州的守军,烧了他们的军械库,给巴图一个下马威。”

    孟之经愣了一下:“突袭?阆州城防坚固,蒙古人又戒备森严,怕是不容易得手。”

    “我们不攻城,只袭扰。”孟之继解释道,“蒙古人在阆州的军械库设在城西的临江码头,那里虽有守卫,却不如城门处严密。我们可以派一支精锐,趁夜从水路登岸,摸到军械库放一把火,然后立刻撤退。”

    他走到地图前,用手指划出一条路线:“大哥的水师可以从正面佯攻,吸引江面上的蒙古战船注意力;我带蛮龙军的弟兄,从南岸的密林出发,绕到码头后侧接应。只要火一烧起来,蒙古人必定大乱,我们趁乱撤退,既能打击他们的士气,又能摸清他们的布防,可谓一举两得。”

    孟之经沉吟片刻,眼中渐渐露出赞同之色:“这招敲山震虎倒是可行。只是……蛮龙军都是骑兵,不善水战,从水路登岸怕是有些困难。”

    “我早有准备。”孟之继笑道,“我带了五百名熟悉水性的蛮族勇士,他们常年在西南的江河里捕鱼,水性不比水师的弟兄差。让他们乘小艇登岸,足够完成纵火的任务。”

    他看向船舱外漆黑的江面:“今夜月黑风高,正是突袭的好时机。蒙古人定然想不到我们刚到阆州就敢动手,这正是出其不意的机会。”

    孟之经不再犹豫,拍了拍孟之继的肩膀:“好!就按你说的办!我立刻调二十艘快船,装满柴草油脂,佯装要火攻他们的战船,吸引注意力。你那边何时动手?”

    “三更天。”孟之继道,“那时江面上的雾气最浓,蒙古人的哨兵也最容易懈怠。我会在码头对岸的山顶放三堆火为号,看到火光,大哥就下令佯攻。”

    “一言为定!”

    两兄弟分头行动。孟之经回到船舱,召集水师将领布置佯攻事宜,甲板上很快响起急促的脚步声和低语声;孟之继则带着亲卫返回南岸,找到正在密林里休整的蛮龙军。

    “弟兄们,想不想给蒙古人送份大礼?”孟之继站在一块高地上,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整个营地。

    蛮龙军的将士们纷纷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连日来翻山越岭的疲惫,早已被即将到来的厮杀冲散。

    “将军,您就下令吧!”木昂第一个喊道,手中的狼牙棒在月光下闪着冷光。

    孟之继点头,将突袭的计划简略说了一遍,然后目光落在那五百名熟悉水性的蛮族勇士身上:“你们是先锋,能不能烧掉蒙古人的军械库,就看你们的了!记住,只放火,不恋战,得手后立刻撤到码头后侧的密林,我们在那里接应!”

    “得令!”五百名勇士齐声呐喊,声音在密林里回荡。

    三更天悄然而至。嘉陵江面上的雾气果然浓了起来,能见度不足十丈。蒙古军的巡哨船虽然依旧在江面上游弋,速度却慢了许多,哨兵也缩在船舱里,只偶尔探出头张望。

    南岸的山顶上,忽然燃起三堆火,火光在雾气中显得有些朦胧,却足以被江面上的人看到。

    “动手!”孟之经站在旗舰的船头,拔出腰间的佩刀,向前一挥。

    二十艘装满柴草油脂的快船立刻从宋军船队中驶出,借着水流的力量,向着蒙古军的战船冲去。船上的士兵点燃火把,高声呐喊,仿佛真的要发动火攻。

    “敌袭!敌袭!”蒙古军的哨兵终于发现了异常,慌乱地敲响了警钟。江面上的蒙古战船立刻调转船头,向着快船围拢过来,箭矢如雨点般射向快船。

    就在江面上激战正酣时,阆州城西的临江码头后侧,五十艘小艇悄无声息地靠岸。五百名蛮族勇士如同水鬼般跃上岸,手中握着弯刀和火把,借着码头仓库的阴影掩护,快速向军械库摸去。

    军械库的守卫果然不多,只有百余人,此刻注意力都被江面上的厮杀吸引,根本没注意到身后的威胁。蛮族勇士们分工明确,一部分人解决守卫,另一部分人则迅速将随身携带的火油泼向仓库,然后点燃火把。

    “轰!”随着一声巨响,军械库瞬间燃起熊熊大火。干燥的木材、堆积的箭矢、桶装的火药,遇到火油后爆发出惊人的火势,火光冲天,将半边夜空都染成了红色。

    “着火了!军械库着火了!”蒙古兵终于发现了异样,惊慌失措地呼喊着,纷纷冲向军械库,却被早有准备的蛮族勇士拦住。弯刀挥舞,惨叫声此起彼伏。

    “撤!”带头的蛮族小头领见火势已成,立刻下令撤退。五百名勇士不再恋战,沿着原路退回码头,登上小艇,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孟之继站在密林里,看到军械库的火光,嘴角露出一丝笑意:“木昂,带人去接应!”

    木昂领命,带着两千蛮龙军冲出土坡,将追击的蒙古兵拦在密林边缘。双方激战片刻,蛮族勇士顺利撤回,木昂也率军退回密林,只留下满地的尸体和惊慌失措的蒙古兵。

    江面上的孟之经看到军械库的火光,知道突袭成功,立刻下令撤退。二十艘快船调转船头,借着夜色和雾气的掩护,很快消失在江面上,只留下被火攻弄得焦头烂额的蒙古战船。

    阆州城内,巴图正站在城楼上指挥江面上的战事,看到军械库的火光,顿时目眦欲裂。“废物!一群废物!”他怒吼着,一脚踹翻了身边的案几,“给我追!一定要把放火的宋军碎尸万段!”

    可蒙古兵哪里追得上?蛮龙军早已退回南岸的密林,水师也已远遁。只有军械库的大火还在燃烧,噼啪作响的声音,仿佛在嘲笑着蒙古军的无能。

    南岸的密林中,孟之继与完成突袭的蛮族勇士汇合。“将军,幸不辱命!”小头领单膝跪地,脸上带着烟灰,却难掩兴奋。

    “好样的!”孟之继扶起他,“回去之后,每人赏白银百两!”

    勇士们齐声欢呼,声音在密林中回荡。

    孟之经的水师也已在南岸靠岸,两兄弟再次碰面,相视一笑。

    “这把火,烧得痛快!”孟之经道,“巴图今夜怕是睡不着觉了。”

    “这只是开始。”孟之继望着阆州城的火光,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烧了他的军械库,只是敲山震虎。接下来,我们要让他知道,四川不是他们撒野的地方。”

    火光渐渐平息,只留下冒着黑烟的废墟。阆州城内一片混乱,蒙古兵四处搜寻纵火的宋军,却一无所获。而南岸的密林中,孟之继与孟之经正连夜商议着下一步的计划。嘉陵江的流水声,仿佛在为他们的谋划伴奏,预示着四川战场,即将迎来新的变数。(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我在襄阳那些年不错,请把《我在襄阳那些年》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我在襄阳那些年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