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调整与聚焦

    专家论证会的肯定,像一阵强风,吹散了笼罩在攻关小组头上的疑云。

    但随之而来的,是更具体、更艰巨的任务。周主任和张副局长的话言犹在耳:方向对了,但要讲究策略,要聚焦,要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第二天一早,赵四就把王永革、陈继业和两位年轻干事叫到办公室。屋里还残留着昨晚熬夜讨论的烟味,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还没擦。

    “专家们给咱们撑了腰,但咱们自己得清醒。”赵四开门见山,手指敲了敲桌上那份厚厚的报告初稿,“摊子铺得太大,一口吃不成胖子。张局和周主任的意见很明确,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先在一两个点上打出样子来。”

    王永革挠挠头:“四哥,道理咱懂。可这十几个方向,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先搞哪个?怎么搞?”

    陈继业推了推眼镜,冷静分析:“优先级我们已经排过。第一档的三个,‘高性能合金钢’、‘精密加工’、‘电子元器件’,战略意义最重大。”

    “但从现实角度看,‘电子元器件’涉及材料、工艺、检测整套体系,难度最大,周期也可能最长。‘精密加工’对设备、基础工业水平要求极高,不是短期能见大成效的。”

    赵四点点头,接过话:“‘高性能合金钢’是工业的粮食,问题最普遍,影响面最广。鞍钢、上钢三厂这些重点企业有一定基础,炉外精炼、连铸这些技术虽然先进,但国内外都有成熟路径可以参考,突破的可能性相对更大。一旦成功,效益也最直观。”

    他走到黑板前,把“高性能合金钢冶金质量提升”圈了出来:“我的想法是,集中全力,先把这个山头攻下来。把它做成一个样板,让所有人看到,攻克共性基础难题不是空话,是真能解决问题、带来效益的!”

    “那其他方向呢?就不管了?”一位年轻干事忍不住问。

    “不是不管,是分步走。”赵四解释道,“‘精密加工’和‘电子元器件’的研究不能停,但现阶段以跟踪研究、技术储备、小范围试验为主。等其他方向积累了经验,条件更成熟时,再全力推进。报告的整体框架不变,但近期工作重点要突出。”

    这个思路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接下来的几天,小组的工作重心完全转向细化“高性能合金钢攻关试点方案”。

    目标非常明确:选择一两个关键钢种(如轴承钢、齿轮钢),集中力量攻克其纯净度、均匀性和稳定性问题,并形成可推广的工艺规范。

    赵四负责整体框架和关键技术路线的拟定,陈继业带领干事们查阅国内外最新冶金技术资料,寻找具体工艺参数和装备要求的依据。

    王永革则发挥他联系基层的优势,开始摸底鞍钢、上钢三厂等目标单位现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和可能遇到的阻力。

    工作量巨大,要求极细。不再是宏观的战略描述,而是要具体到电炉容量、精炼炉类型、连铸坯断面尺寸、加热炉温度曲线、轧机规程……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白天讨论、计算、撰写,晚上核对、修改、完善。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困了就用凉水擦把脸,饿了就啃一口冷馒头。但没有一个人抱怨,专家们的肯定和部里的期待,化成了一种沉甸甸的动力。

    在这紧张忙碌的间隙,赵四收到了苏婉清的来信。信很简短,字迹依旧清秀,询问他论证会的结果,叮嘱他注意身体,别熬得太狠。信纸里还夹着一小片晒干的桂花,散发着淡淡的、熟悉的甜香。

    赵四的心像是被那缕香气轻轻拂过,紧绷的神经松弛了片刻。他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深深吸了口气。

    他没有时间回长信,只能匆匆写了几行字,告诉她一切顺利,让她放心,等忙过这阵子就去看她。他把那片桂花小心地夹进了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

    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后,一份近五十页的《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冶金质量提升攻关试点方案(草案)》终于成型。

    方案详细阐述了攻关目标、技术指标、具体技术路线、参与单位分工、资源需求估算、进度安排以及风险应对措施。

    方案建议,以鞍钢大型平炉车间和上钢三厂的电炉车间作为首批试点,联合钢铁研究院、金属研究所,成立联合攻关小组。

    重点突破电炉冶炼加LF炉外精炼、保护浇注连铸、以及控轧控冷工艺,目标是使试点批次的轴承钢氧含量和夹杂物水平显著降低,齿轮钢的淬透性带宽稳定控制在特定范围内。

    草案完成的当天下午,赵四和王永革、陈继业一起,将方案送到了周主任办公室。

    周主任看得非常仔细,花了近一个小时才看完。他放下稿子,揉了揉眉心,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好!这份草案就像样多了!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措施具体。比之前那份大报告更实在,更容易操作。”

    他拿起红笔,在几个具体细节上做了批注,主要是关于协调机制和资源保障的。“抓紧时间按这个思路修改完善,形成正式上报稿。我会尽快向部党组汇报。如果顺利,下一步就要开始协调鞍钢和上海那边了。”

    走出主任办公室,三人相视一笑,都松了口气。王永革捶了赵四一拳:“四哥,有你的!这下咱们可是有尚方宝剑了!”

    陈继业也难得地开了句玩笑:“看来咱们这‘重点装备可靠性攻关小组’,真要打响第一炮了。”

    赵四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但心里清楚,这仅仅是开始。

    方案的批准只是拿到了“入场券”,真正的硬仗,是在钢厂那高温炙烤、机器轰鸣的生产第一线。

    那里有习惯了传统工艺的老师傅,有担心产量指标的厂领导,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实际困难。

    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跃跃欲试的劲头。聚焦一点,深挖下去,这是他熟悉的工作方式。他相信,只要方向对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总能蹚出一条路来。

    他抬头看了看天色,夕阳正把天边染成橘红色。“走,今晚我请客,食堂小灶,加个肉菜!”他对着两位战友说道。

    压抑了许久的办公室,终于有了一丝轻快的气息。而更广阔的战场,正在前方等待着他们。(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不错,请把《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穿越59,开局获得签到系统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