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步兵操典

    长洲岛的夏日,阳光毒辣得能将沙地烤出青烟。蝉鸣在芭蕉林中拼死嘶叫,与军校操场上震耳欲聋的口令声、脚步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单调而严酷的交响。谢文渊身上的灰色军装,湿了又干,干了又湿,结出了一层白花花的盐霜。他的手掌,在与步枪、单杠、泥土的反复摩擦中,磨破了皮,渗出血,又结成厚茧,一层叠着一层。身体的痛苦早已成为常态,甚至某种程度上的麻木,但他的精神,却在日复一日的锤炼中,如同被反复锻打的铁胚,逐渐显露出坚韧的雏形。

    基础的队列和体能训练仍在继续,但课程的重心,已经开始向着更专业、更贴近实战的军事技能倾斜。对于被分在步兵科的谢文渊而言,这一切的核心,便是那本厚厚的、被翻得卷了边的 《步兵操典》。

    操典的条文,刻板、精确,不容丝毫变通。从持枪、肩枪、托枪、枪放下,到跪姿、立姿、卧姿装退子弹,每一个动作都有严格到厘米和秒的标准。教官是毕业于保定军校的严铎,一个以严厉和一丝不苟著称的军官,他的口头禅是:“操典就是步兵的命!平时差一厘,战时丢一命!”

    训练场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充满硝烟味(尽管还未实弹)的舞台。学生们在严教官鹰隼般的目光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那些枯燥到极致的动作。

    “目标正前方,假想敌!距离一百五十公尺!卧姿——装子弹!”

    哗啦一片声响,是身体扑倒在地上,是枪栓被拉动。

    “太慢!第三队全体,起立!重来!”

    “谢文渊!你的枪口为什么向下偏了五度?敌人在地上挖洞吗?重做二十遍!”

    谢文渊抿紧嘴唇,一声不吭地爬起来,扑倒,拉动枪栓,瞄准……汗水顺着眉骨流进眼睛,刺得生疼,他也不敢眨一下。他深知自己的体能和协调性并非最优,唯有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才能勉强跟上进度。夜晚熄灯后,他常常偷偷在被窝里,凭借肌肉记忆,反复空手练习着持枪和瞄准的动作,直到疲惫彻底将他吞噬。

    除了单兵动作,班、排级的战术协同训练更是艰难。进攻时,如何利用地形地物,交替掩护,匍匐前进;防御时,如何构筑简易工事,形成交叉火力,投掷手榴弹(教练弹)。这些战术动作,要求的是绝对的信任和默契。

    一次野外战术演练,谢文渊所在的小组担任进攻方。需要穿越一片开阔地,抢占对面的一座小土丘。组长一声令下,队员们按照操典要求,低姿匍匐,利用每一个浅坑、每一丛杂草隐蔽前进。谢文渊紧紧跟随着前面的同学,泥土灌进了他的领口,碎石磨破了他的肘部和膝盖,火辣辣地疼。他能听到自己粗重的喘息,也能听到不远处“敌方”阵地上传来的模拟机枪扫射声(用铁皮桶敲击模拟)。

    就在他们接近土丘底部,准备发起最后冲锋时,侧翼突然响起了尖锐的哨声——代表遭遇了侧射火力。按照预案,他们必须立刻改变进攻路线。

    “二班掩护!一班跟我从右侧洼地迂回!”组长的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变调。

    谢文渊所在的班负责原地火力压制。他迅速找到一个浅坑卧倒,架起步枪,对着“敌方”火力点方向,心里默念着操典上关于火力掩护的要领:“精准、急促、不间断!” 尽管手中是空枪,但他扣动扳机的动作,瞄准的姿态,却无比认真。他能感觉到身边战友同样急促的呼吸,能听到模拟射击的口令声。那一刻,他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这个战斗小组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他的动作关乎同伴的生死,关乎任务的成败。

    最终,迂回成功,他们占领了目标。演练结束,所有人都瘫倒在地,大口喘气,互相看着对方满脸满身的泥污,忍不住笑了起来。严教官走过来,脸上依旧没什么表情,但眼神扫过谢文渊磨破的肘部时,微微停顿了一下,只说了句:“战术意识尚可,动作还显僵硬。继续练。”

    这几乎是他能从严教官那里得到的最高评价了。谢文渊心中涌起一丝微小的成就感,这感觉,远比在吴家完成任何一项重活都要来得充实。

    军事理论课同样不轻松。课堂设在一个简陋的大棚子里,黑板是用门板涂黑代替的。教官除了中国军官,还有来自苏联的顾问,他们穿着不同于中国军装的制服,讲授着全新的战术思想,如“纵深攻击”、“步炮协同”。谢文渊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些知识,他第一次知道,打仗不仅仅是勇敢冲锋,更是智慧、技术和组织的较量。他认真地记着笔记,虽然很多名词对他来说还很陌生,但他强迫自己理解和记忆。

    然而,理论终需实践检验。最让人期待又紧张的,莫过于实弹射击训练。靶场设在岛上一处偏僻的海滩。当谢文渊第一次领到实弹,将那黄澄澄的、沉甸甸的子弹压入弹仓时,他的手心因为紧张而微微出汗。这不是操典上的空动作,这是真枪实弹!

    “卧姿装子弹!瞄准——射击!”

    砰!砰!砰!

    震耳欲聋的枪声接连响起,枪托重重撞击在肩窝,带来一阵酸麻。硝烟味刺鼻而真实。

    谢文渊屏住呼吸,按照教官所教的要领,三点一线,平稳击发。报靶员挥舞着信号旗,他的成绩并不突出,大多在及格线边缘徘徊。但他并不气馁,每一次射击后,都仔细回想自己的动作,寻找不足。他明白,枪法非一日之功,需要的是成千上万次的练习和体会。

    训练之余,偶尔的休息时刻,他依然会拿出那半块徽墨和紫石砚。只是现在,当他磨墨时,心境已与从前大不相同。墨香依旧,但萦绕在心头的,不再仅仅是家破人亡的悲戚和对过往的追忆,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对未来的思索。父亲的“匹夫有责”,在这里被具体化为精准的射击、熟练的战术、钢铁的纪律。他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不仅仅是杀敌的本领,更是承载着那个破碎家园、那个苦难国家重新站立起来的希望。

    夜晚,躺在通铺上,听着珠江的潮声和战友们的鼾声,谢文渊抚摸着肘部结痂的伤口,感受着肩窝残留的酸胀。身体的疲惫是真实的,但内心的充实与坚定,更是前所未有的。他清楚地感觉到,那个曾经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少年,正在这汗水、泥土与硝烟的混合洗礼中,一步步褪去青涩,向着一名合格的、懂得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的革命军人,艰难而扎实地蜕变。(记住本站网址,Www.WX52.info,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 xs52 ”,就能进入本站)
这篇小说不错 推荐
先看到这里 书签
找个写完的看看 全本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如果您认为荆州,荆州!不错,请把《荆州,荆州!》加入书架,以方便以后跟进荆州,荆州!最新章节的连载更新